谈孤独

作者: 彤霞晓露痕 | 来源:发表于2018-08-24 14:05 被阅读12次

    有句歌词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谈孤独

    我想孤独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吧。

    生而为人,孤身来,孤身去,在这来去的时间的接口里,纵有千般不舍,亘古留恋,但终究逃不过命定的归途。

    没有一个人是座孤岛,人是害怕孤独的动物,谁不想在人世的万千羁绊里,找到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可以卸下所有的伪装与包袱。

    有的人,我们叫他闷油瓶,叫他冰山,叫他扑克脸,他们总是不苟言笑,总是波澜不惊,或许那只是因为羞涩、胆怯、不够自信或者心思细腻敏感,于是他们习惯把真实的自己小心翼翼地封闭起来,努力塑造成心里理想的模样。其实他们也有一颗火热躁动的内心,也希望能遇到三两知己。正如村上春树说的: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失望罢了。

    孤独多半来源于失望感的发酵、蔓延。

    我们来设定一个场景,一群人的聚会,有的人显得过于聒噪,深陷在无止境的言说中,在一旁沉默的人可能正仔细聆听着,他会发现,多种语词的叠加,多种句式的变换其实不过在反反复复表述一个意思罢了,沉默着的人只会觉得他很乏味很轻浮很空洞,望着周围的人,有的人会插上几句话,表示赞同理解,哪怕反感却也只是为了和气而在言语上表示同意。也有的人会直率地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那么可能就会掀起一场唇枪舌战,而最终争执的双方不过是你不赞成我,我不赞成你,我们心平气和地分道扬镳。沉默的人一直在观望,不想苟同也无意反驳,一方面觉得周遭的人乏味,一方面也怕对方觉得自己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所以选择缄默,选择逃避人群。因为相对来说,独处不用忍受对方的无聊,不会让自己的无聊累及他人。

    沉默的人你可以说他是孤单的,但他却享受着独处的轻松与惬意。其实在场的其他人也是孤独的,聒噪着的人只是在拼命地用苍白的言说掩盖内心的空寂,接受虚假的附和与赞美,明明分得清真真假假,却只愿沉醉其中,装作不自知。偶尔插话附和的人并不一定在认真倾听,其乐融融的表象深处是说不尽的淡漠疏离甚至反感。同样地,公然说出不同见解的人处于一种自己的见解无法被人真正理解,没人懂的苦恼中,看似挥手释然离去,内心掩盖不住知己难觅的悲哀。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看似热闹,其实每个人内心的冷暖有谁能真正理解,眼角的光忽闪忽暗,有谁能察觉。很多时候,作为个体的人奢求有那么一个人,完完全全懂你,无需太多言语,只要他在,便会心安,你完全信任他,把自己最隐秘的真心全盘托付给他,在他面前你会找到最自在的状态,坦然展露出孩童般的天真无邪。这样的人拥有一个已经是十分地幸运了。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知音难觅,是千百年来人逃不开的生存困境,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力图按照某个形象创造自我,这样,他人就外在于这种创造,他们是我们创造自我的工具,或者尚待加工的材料,或者是创造自我的讨厌的障碍。他人提出种种要求,设定期望,来限制我们的能力,规制我们的行为,于是也就干涉了我们创造自我的自由。我们藉由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识到个体孤独无依,体会到个体生命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可怕的是,沟通并不一定可以消解孤独感。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禅宗佛教说“不可思议”,语言不能完全表述所想。

    所以很多时候,你必须孤军奋战,拨开心灵深处的迷雾,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抉择负责,承受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当你学会接受、拥抱孤独,寻找心灵的出口,化解、感恩孤独,那你便是真正长大了。

    虽然孤独是人注定要经历的悲剧性体验,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孤独却教会我们成长,在静默安然中直面自己的灵魂,沟通对话,悦纳或许不完美但依旧可爱的自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bb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