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日千里
[释义]: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来形容事物进步或发展的迅速。
[出处]:《史记·秦本纪》“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成语]:举鼎绝膑
[释义]:绝:断;膑:膝盖骨。秦武王与孟说举鼎比力气,折断了膝盖骨。
[出处]:《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其实很多人对《秦本纪》是非常不满的,认为秦国当时只是列国之一,怎么能和夏商周一起进入本纪呢?还有专家认为这篇《秦本纪》和紧接着的《秦始皇本纪》是一体的,因为内容过长迫不得已才分成两部分。
不管怎么说,这是司马迁在资料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展现治史水平和写作能力的一章,在我看来,他结合了《左传》的简洁、《国语》的细节和《战国策》的生动,勾勒出了秦国从兴起到称霸的全过程,既有令人扼腕的叹息和思之发笑的细节,也有千军万马荡气回肠的布局。
秦国的兴起,比起夏商帝王来,创业要艰难得多。始祖叫做大费,也是跟随禹治水有功的人,但是只做了给舜帝驯服鸟兽的职务,他的后代费昌也是给成汤驾车,在鸣条之战中为打败夏桀立下功劳,虽然已经得到了君主信任,一直到造父这一代,还是在为周穆王驾车。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造父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有一次这位以精力充沛著称的周穆王到西方去巡游,当时的诸侯徐偃王抓住天子离都京畿空虚的机会,起兵作乱。周穆王已经失去先机,但是“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发挥出了几代人磨合的驾驶技术,“一日千里”及时赶回镐京,为周穆王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击溃徐国叛军。可以说造父是平叛最大的功臣,这次表现也为他赢得了安身立命的政治资本,“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获得了封地,为以后长远发展打下根基。他的后代非子继续为周王室干着训练马匹的后勤保障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周孝王索性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
以后,"造父"这个名字,也成了善于驾马的名手的代称。而强大的秦国,也逐渐成形。
秦襄公时,抓住时机护送惊魂未定的周平王东迁洛邑,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第一次与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登上大国舞台。
秦宣公时,因为修建祭祀的天台与晋国发生冲突,顺利击败晋国,首次与东方强国交锋便展现了不俗的武力。
经过能够任用蹇叔、百里奚、由余三位贤臣的秦穆公励精图治,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在秦孝公时期,周朝太史儋预料到秦的独大已成定局,“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成为崤山以东各国的梦魇,秦惠文王时,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合匈奴兵马一起进攻秦国都被击败。继任的秦武王,却奇葩的死去。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这位天生神力好勇斗狠的君主做起事来也是雷厉风行,他在三年内就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正要大展手脚,却在一次比赛角力时气力不加,由于举的鼎太重砸断了膝盖骨,年仅23岁就重伤不治。说起来真有些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味,正应了他对相国甘茂说的那句话:“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虽然秦武王“举鼎绝膑”,糊涂的离世,但秦国的发展却像造父御马的技术,称得上“一日千里”了。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继承了秦武王未竟的事业,派出名将白起和司马错等人连续进攻列国,夺取大量土地,尤其是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惶惶不可终日,秦国的统一,呼之欲出。到嬴政时,一扫六合,虎视天下,把当年造父的功业推到了顶峰。
不过创业难,守业更难。春秋战国几代人的奋斗和积累也扛不住没完没了的横征暴敛,可以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盖一统若斯之难也。”暴风骤雨般的崛起,背后是筚路蓝缕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