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子晚年定论》09:见不明时,不妨徐行

《朱子晚年定论》09:见不明时,不妨徐行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6-16 11:56 被阅读0次

《朱子晚年定论》09:见不明时,不妨徐行

闻向道之意甚勤。向所喻义利之间,诚有难择者。但意所疑,以为近利者,即便舍去可也。向后见得亲切,却看旧事,又有见未尽舍未尽者,不解有过当也。见陆丈回书,其言明当,且就此持守,自见功效,不须多疑多问,却转迷惑也。

《道德经》讲“上士闻道,起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同修为的人,在听闻到正确的建议时,做法是不尽相同的。最好的“上士”,听到了便马上去实践。最糟糕的是“下士”,听到了不以为然,因为内心里有一个成见在,因为抵触的缘故,会认为他人的建议是可笑的。当然,绝大多数人属于“中士”,听了没?听了——半信半疑,做了没——犹犹豫豫。

这封《答符复仲》中的主角——符复仲,便属于闻道之后“若存若亡”的“中士”。

听闻您求学向道之心十分迫切、勤恳。您所问及的义利之辨问题,在具体实践中的确有难以辨别取舍的时候。我认为一旦心中有所怀疑,认为可能是出于私欲、私利的,便坚决摒弃就是了。事后自然会看得分明一些,再去看从前的选择,有哪些是当初没有看明白的、摒绝不彻底的,有哪些是因为看不清楚造成失当的,自会一目了然。读您的老师陆象山给您的回信,讲得已经非常清晰到位了,不妨按照他的教导去践行、持守,自然能够见到功效,不必因怀疑而问来问去,反而因此变得迷惑了。

符复仲所请教的“义利之辨”问题,可谓是由来已久。《论语·里仁》中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了和甘愿遵循的是“义”的原则,小人明了和乐于奉行的是“利”的原则。《孟子》一书中,开篇的“孟子见梁惠王”一文,梁惠王见到孟子后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准备给我和我的邦国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大手一挥——“何必曰利”——谈“利”多俗气,还是谈谈“义”的问题比较好。其实,多数情况下,义和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很有可能是协和的。比如,舜传位给舜时讲的那句“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不能出于公义治理天下,造成了天下困穷、民不聊生,你小子的私利,上天赐给你的福禄也会尽数收回,你个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当然,“义利之辨”最终讨论的是最后的原则问题。也就是孟子所讲的不能兼得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孔孟自然是主张人做君子,最终选择“义”的,然而在具体的现实中,许多“聪明人”打着“义”的名号,暗暗地选择了“利”。

朱熹在这里给符复仲的建议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见不明时,不妨徐行”——看不太清楚时,不妨先慢慢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分辨和调整。当然,做的时候也有一个原则,那便是怀疑是出于私利、私欲的,不用怀疑,坚决摒弃不做。当然了,怀疑是出于道义的,也是不用怀疑,坚决去实行就是了。朱熹的这个原则,多多少少有孔子当年的影子。当年,大家都说季文子这个人不错,能够做到“三思而后行”。孔子则讲“再,斯可矣!”——没必要那样,再斟酌一下就是了。

其实,许多事情都是无法一眼洞穿的。比如上个世纪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到底是出于“利”,还是出于“义”?甚至我们自己所面对的具体事也是如此,比如在某个决策表态发言时我们那些慷慨激昂的言辞,到底本质上是出于私利考虑,还是出于公义?说到底,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甚至我们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义利之间,有些时候只是纤毫之差,只是一念之别。

见不分明时,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去“见”,都是见不分明的。不要说“三思而后行”了,再斟酌之后没有结果的判断,十思、百思都不会有绝对的结果,“三思”只是一种徒劳的心理安慰。

见不明时,最好的做法便是小心去做,在做中去觉见、调整、优化。在这里,朱熹显然对符复仲因见不明而怀疑,进而东问西问的做法,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样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迷糊。

《易经·蒙卦》的卦辞指出,人遇到问题时,最好的状态便是“童蒙”状态,无论“老师”说什么,我都假定老师说得是对的,然后尝试着去做,去验证。见不明的,没准能在做的过程“证明”。所以,见不明时,不妨徐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子晚年定论》09:见不明时,不妨徐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ft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