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30】多闻不足以致知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8-15 06:00 被阅读0次

朱子晚年定论》07 答何叔京

前此僭易拜禀博观之敝,诚不自揆。乃蒙见是,何幸如此!然观来谕,似有未能遽舍之意,何邪?此理甚明,何疑之有?若使道可以多闻博观而得,则世之知道者为不少矣。熹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如“鸢飞鱼跃”,明道以为与“必有事焉勿正”之意同者,乃今晓然无疑。日用之间,观此流行之体,初无间断处,有下工夫处。乃知日前自诳诳人之罪,盖不可胜赎也。此与守书册、泥言语,全无交涉。幸于日用间察之,知此则知仁矣。

何镐(1128——1175),字叔京,南宋福建邵武人。少承家学,又与朱熹友善。著有《易学说语》,朱熹称其可传之后世。

吕祖谦也有《何叔京挽章二首》赞许何镐的学问和为人。

其一

濮州以谏死,何氏得其真。

天下中庸义,人间父子亲。

再传犹易简,小出复逡巡。

埋骨虽南土,倾心向北辰。

其二

倾盖黄亭夜,翛然涧壑姿。

倚天唯直干,到地绝旁枝。

亹亹今何许,悠悠只自知。

寒碑卧风雨,千载有深期。

朱熹给何镐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博观之弊端的看法,朱熹谦虚地说,自己对这个观点也没有把握。此处的“博观”,即孔子对子贡说的“多闻”,不断增加识见之义。

何镐回信表示赞同,朱熹很高兴。但是,何镐在信中又说自己还不能马上抛弃博观的做法。

朱熹于是回信说,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您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如果通过增长见识就可以得道,那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已经得道了。

程子认为子思用“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来形容教化修身,与孟子说的“必有事焉”是一个意思。

我(朱熹)以前对这个说法还有怀疑,最近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正好启发了我,现在我对程子的话深信不疑。我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良知的本体从来都没有消失过,所以事事可以下功夫。

我(朱熹)现在才明白,自己以前要求大家先穷事理然后才能致知的主张,真是自欺欺人,其罪过简直无法弥补。死守书本、字斟句酌对致知一点用处也没有。

还好我在平时用功时体会到了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仁(良知)了。

在这里,朱熹并没有细说为什么程子的话是对的。我们还是来看看王阳明是怎么解释的(详见第310条):

天地间万物生机勃勃,生生不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各得其所,无非是天道的体现。人的良知也是生生不息、活泼泼的。致良知就是孟子“必有事”的功夫,每天里、每件事上都要致良知。这个道理不但不能违背,而且也是无法违背的。世间所有的变化都离不开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这样下功夫。

相关文章

  • 【传习录读书札记230】多闻不足以致知

    《朱子晚年定论》07答何叔京 前此僭易拜禀博观之敝,诚不自揆。乃蒙见是,何幸如此!然观来谕,似有未能遽舍之意,何邪...

  • 【传习录读书札记06】格物致知:尽心知性

    传习录读书札记06:格物致知:尽心知性 【六】尽心知性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王阳明和朱熹对它的解读完全不同。 朱...

  • 【 传习录读书札记07】格物致知:致良知

    传习录读书札记07:格物致知:致良知 【六】格物即格事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物,就是事。 心是身体的主宰,心之所发便...

  • 王阳明问答语录《传习录》读书笔记摘录【读书笔记23】

    王阳明问答语录《传习录》读书笔记摘录【读书笔记23】 【答顾东桥书 03】 1、 问: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及物...

  • 20170424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阅读书籍:《阳明传习录》下 有效时间: 1小时 阅读困难:没有 阅读收获: 【1】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

  • 格物致知(二)

    10.27:读《传习录》—格物致知(二) 明朝 【王阳明】: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

  • 格物致知(一)

    10.26:读《传习录》—格物致知(一)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

  • 传习录

    【2020.10.26 周一 】 Day 166 *学习内容:《传习录~147》 主旨: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精华...

  • 诚意

    今日在王阳明《传习录》读到:“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 大意是:做功夫的困难之处,全都在格物致知...

  • 传习录

    【2020.12.4 周五 】 Day 195 *学习内容:《传习录~171-3》 主旨: 格物致知,穷理尽性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230】多闻不足以致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fk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