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笔者前文陆续整理了自襄公十九年(前554)诸侯伐齐的 “平阴之役” 结束后,直到襄公二十七年诸侯弥兵的 “宋之盟” 期间鲁国所有见诸记载的涉外军事和外交活动:
从 “平阴之役” 结束到 “宋之盟” 鲁国对外活动记载如表所示,期间鲁国对外活动仍然极为频繁,不到九年的时间内达到了二十二次。期间军事动员共八次,占比36.4%,其中可能涉及战争的共六次(另两次为筑城行动),但是真正发生了军事冲突的只有三次,而且鲁国还都没有与对方主力直接交手,可见这段时期内军事对抗的烈度大为降低。晋国两次汇合诸侯伐齐以及救郑都没有真正和敌军冲突起来,而是更多地采取利益交换、操控和利用对方政局变化来实现战略目标。
在所有作战行动中,鲁襄公出面作为主帅的只有两次,就是两次联军计划伐齐 “夷仪之役”(前549及前548)。由于盟主晋国以及其他参战诸侯都以国君帅军出战,出于对等考虑鲁侯不得不亲自出面。至于其他军事行动,则完全分别由三军主将全权负责。此表明实施了 “三军制” 后的鲁侯已经逐渐完全丧失了对军事业务的管理权,更多的只作为象征性的首脑在必要时候随军露面而已。
鲁侯逐渐脱离军事行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室武备的废弛,许多原本有机会出任公室直属武士者纷纷成为了 “三桓” 的附庸,这正是被普遍认为是当初 “三桓” 坚持实施 “三军制” 背后动机之一,或者说是带来的必然后果。譬如 “宋之盟” 的两年后(前544)当范宣子来聘时,鲁侯竟然连完成 “射礼” 需要的三耦一共六名精通射术和礼节的武士都凑不齐。并不是说没有那么多人,而是说由于公室自身军备的废弛,剩余的武士都不擅长射艺,以至于无法成礼,只好从大夫家借用一些人来凑数:
……范献子来聘……公享之……射者三耦,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在这九年间,除了 “栾盈之乱” 以及齐后庄公偷袭晋国的 “朝歌之役” 还有一定影响外,诸侯间已经不再真正爆发大规模战争。鲁国仍然尽量按照中、上、下三军的顺序轮换动员兵力,使得应付各种内外变局的能力始终相对充裕。除了襄公二十四年(前549)由于发生了大水灾而导致饥馑之外,鲁国始终没有出现极度窘迫和困难的局面。
此阶段发生最为频繁的外事类型当属多达六次各种会盟了。其中鲁国直接参加与晋国降服齐国有关的包括齐国首次降服于北方诸侯的 “澶渊之盟”(前553)以及齐国最终降服的 “重丘之盟”(前548),两次前后跨度达到五年,表明乐晋国为了制服齐国这个潜在的强大对手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此外为了禁锢流亡中的栾盈及其支持者也召开了两次会盟:“商任之会” 和 “沙随之会”,此暴露出晋国上层对于栾氏仍然存在着的号召力可能给晋国政权带来颠覆性影响的焦虑感;最重要的就是彻底缓和了南北方对立的 “宋之盟”(前546)也即著名的 “弥兵大会”,此外还有鲁国策略性地与莒国暂时达成和解以集中精力对付邾国的 “向之盟”(前553)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