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阳明心学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正确思考的窍门:远离逻辑,让无意识思考

正确思考的窍门:远离逻辑,让无意识思考

作者: 心智玩家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14:39 被阅读497次

    孔子「诚之者,人之道」的实质,是教人学会常人世界中「正确思考」的方法,然后,在「正确思考」的基础上,体验「诚者,天之道」。这是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意思。

    我们要从「诚之者,人之道」入手学习,首先,要破除我们在被教育中建立起来的,关于思考的错误观念。

    今天我们要替大家破除的错误观念是「逻辑思维」。

    「正确思考」不需要逻辑!不但不需要逻辑,还要远离逻辑!

    必须依靠逻辑的,是表达!而不是思维。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逻辑」,然后再来看一下「正确思考」是怎么思考的。

    1、什么是逻辑?

    要理解什么是逻辑,首先得明白「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实质。

    沟通的实质是,表达者用约定俗成语言描述自己的「意识影像」,然后,由接受方在意识中还原这个「意识影像」。接受方把表述方的「意识影像」在自己的意识中还原出来,这次沟通就算成功了。

    就拿现代汉语来说,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逻辑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词连接起来,别人就能通过这些被按照一定顺序连接起来的词,在自己的意识中还原出「意识影像」。

    连接这些词的顺序就是「逻辑」。这些被连接起来的词变成了句子,把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的顺序也是「逻辑」。之后段落与段落连接起来的顺序也是「逻辑」。

    这用的连接方法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上逻辑思维的当的原因。

    因为从接收方的角度来看,表述方描述的语言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的,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表述方就是这么思考的。

    其实,会使用「正确思考」的人,不是这样思考的。

    而且,沟通中被说服的接受方,其实都不是因为表述方的逻辑被说服的,而是被自己的经验所说服的。

    2、沟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表述者的逻辑,而是接受方自己的「意识影像」

    在现实生活中,表述逻辑性强的人,很容易说服别人,于是我们都建立了一种错觉:逻辑在沟通中是起关键作用的。

    其实在沟通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表述方的逻辑,而是接受方自己的「意识影像」,这种「意识影像」救是我们平常说的经验。

    接受方接受了表述方用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语言后,并不是直接还原出表示方的「意识影像」,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出了相应的「意识影像」。只是这个根据自己经验还原出来的「意识影像」与表述方的「意识影像」非常的相似、接近而已。

    接受方如果在自己的记忆中,没有相似的「意识影像」,那么,不管表述方所表述的逻辑有多么完美、完整、严密,接受方也是没法理解的,再完美的逻辑也会被接受方认为不符合逻辑。

    所以即使是在表达中,作为表述者,TA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自己的逻辑,怎么去组织语言,而是应该考虑接受方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要注意接受方的「意识影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楞严经》开头部分,释迦摩尼佛对阿难尊者提出的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是在帮助阿难尊者理解一幅「意识影像」:「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这句话,在释迦摩尼佛的意识中,是一幅非常完整、清晰的「意识影像」,所表达的逻辑也非常的完整、完美、严密:「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但是,这句话在阿难尊者的经验看来,这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阿难尊者根本就没法还原出这句话背后的「意识影像」。

    不要认为阿难尊者笨,阿难尊者的博闻强记能力,放到今天来看,可能全世界也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了。

    可是就是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愣是没办法还原出释迦摩尼佛所说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的意识影像!

    所以,表达必须依靠逻辑,但是,保证沟通成功的表达,还不是逻辑,而是接受方本身的「意识影像」。

    真的拥有了直接还原对方「意识影像」能力的时候,可能都不需要语言与逻辑了。释迦摩尼佛「拈花」示众,示的不是手中的花,而是自己的「意识影像」。迦叶尊者直接还原出释迦摩尼佛的「意识影像」,于是,破颜一笑。

    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逻辑在沟通」中的作用。

    表达是必须依靠逻辑的,但是,前提是必须建立在接受方的经验基础上。

    明白这点,是要让大家对逻辑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不要迷信逻辑。

    3、「正确思考」是怎么思考的?

    一个人的思考过程、机制、原理要全部都说明白,那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我们会在后面找机会慢慢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先帮助大家对自己的思考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必须知道,真正的思考者,不是我们熟悉的意识,而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无意识。

    意识与无意识,就好比是一个团队,意识是领导,无意识是成员。

    就和现实世界中的团队一样,优秀团队的分工负责是很明确的,领导就是领路、下达指令,团队成员专业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团队的效率是最高的。

    什么事情都领导自己做的团队,效率往往是最低的,领导也最累。

    思考也是这样,我们平时进行的「逻辑思考」,其实,都是意识在进行思考,而作为思考的主要角色:无意识,却很少参与进来,这样的思考就会弄得意识很累。

    现实中,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思考,就是这个原因,意识本身进行思考是很累的,问题是,这么累的思考还不能得到优质的结果。

    把思考的主要工作交给无意识进行,意识就不会这么累,所以,真正懂得「正确思考」的人是很享受思考的。

    意识根本就不需要进行思考,就能得到神奇的思考结果,这,怎么能不快乐呢?

    那么,意识在思考中不负责思考本身的工作,TA总得干点什么吧?

    意识在思考中就干三件事:

    1、要让无意识为你思考,得为无意识提供素材,所以,意识要收集资料,关键是要把资料还原成「意识影像」。

    这部分工作,大家可以理解为孔子说的「博学」。

    2、意识要仔仔细细地“看”,这些由资料还原出来的「意识影像」。

    因为,我们是根据自己已有「意识影像」,也就是经验来还原资料的「意识影像」,所以,很多资料需要实地验证或者多方、多角度论证。保证修正出来的「意识影像」接近现实影像。

    这种资料核实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孔子说的「审问」,审问很对时候不是问别人而是问自己。

    所有的资料收集完了,也实地验证或者多方论证过了,之后,就完完整整的“看”这些「意识影像」。

    这个“看”是非语言的,就是意识直接“看”,深入的“看”,透彻的“看”~

    3、保持一个轻松的心理状态

    等意识“看”完,无意识开始正式思考工作,意识这个时候的职责,就是保持身心轻松、安静的状态,大白话说,就是休闲状态。

    真正的领导者,会思考的人,基本上有很大一块时间处在休闲状态中,其实TA们都不是在玩,而是让无意识在思考,TA这时都是无意识的陪伴者、守护者。

    当然,很多时候,那种灵光一现的答案,会在你认真“看”的时候就出现。以后,我们会和大家继续分享,有了这种灵光一现的时候,人还不能兴奋,要继续审视,这就是孔子说的「明辨」。

    一旦有了答案,后面要做的,首先是向谁表达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明白,后面逻辑才出场,如何根据特定的对象,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文字。

    写了这么多,就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正确的思维,请远离逻辑,学会用意识影像,让思考的主角:无意识去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syschan:直觉告诉我,这篇文章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逻辑思维到达一定境界应该是和无意识是相通的,而并不是说要彻底把逻辑思维抛弃,要知道所有现代科学的基础无不依赖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都很重要,思维习惯不一样,承担的角色也不一样!
        拙见!
      • 遣离:有观点就免不了偏见,纵然切换无数个角度依然不可能看清事情的真相,不用思惟推理,不用心理学上的第六意识,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也是同样的道理,儒家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不用思维想象,自念自听,心定的久了,其义自见
        心智玩家的简书:@遣离 有见地!欢迎到心智玩家的微博互动,这里我很少来。
      • 对呗:有思考力的作者,希望多多分享,思考模型
      • 心智玩家的简书:逻辑思维,说到底,不是适合人类的思维模式,那是电脑的思维模式。

        人类自然有适合人类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无意识思维,再说的深点就是「虑:内思」,也就是孔子说的「慎思」。
        对呗:@心智玩家的简书 我认为你说的有不对的地方,我认为罗辑思维就像一个网,他让有用的信息过滤出来,总结出经验和结果,形成精神食粮,再喂给潜意识,形成一套自己的思考模式。不是罗辑思维没有用是很有用,罗辑思维是一套精神食粮的采集工具,没他你会很累
      • 七重梦境:最佳状态是完全的意识,必符合完全的逻辑,而潜意识或说无意识完全消失殆尽。
      • 悠闲的愚翁:非常高明地把唯心的思和考,用客观的文字表达清楚👍👍👍
        心智玩家的简书:@愚翁_8b40 谢谢!
      • 南柯一梦silence:唉,好的文章反而关注甚少,支持作者。
      • 南偲阿姨:路过,点赞,并且留下了我的小心心❤️❤️

      本文标题:正确思考的窍门:远离逻辑,让无意识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rj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