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作者.遇见星语
我们家乡现在好像没有闹洞房的习惯了。我结婚那天也只是街坊邻居过来说说笑笑,年长的说些吉利的话,然后便是婆婆给每人抓喜糖吃。哦,还有我刚进新房门,准备帮忙摆放嫁妆时,婆婆就端过来一碗红糖水,让我喝。我接过来,婆婆还说了句,以后日子过的像红糖水样的甜。听了这样的祝福,我将红糖水一口气喝光了。谢谢婆婆,在她护佑下,我一直生活如意。
这是我结婚当天的情形。
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有表哥结婚时的空前盛况。
我表哥其实也是我堂哥,这里的关系一时解释不清,今天不说,说他结婚时的情况吧。
表哥住在小山村里,那村子特别大,山洼里山脚山腰山顶上都住着人家,平时不知道他们村子人多,表哥结婚那天,是在八八年吧,也难怪,那时农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走向城市成为了农民工,而是地地道道的田里干活人,纯朴实在也热情。
表哥结婚那天,村子所有男女老少都涌了来,那时大伯是村上生产队队长,几十年的老队长了,人缘好,就连外村的人也赶过来,喝喜酒,也有来沾喜气,还有凑热闹的。
记得表嫂是下午四点多来到大伯家的,那是秋冬季。我被几个表姐拽住在新房里,当时我只十二三岁不懂什么关房门要喜糖喜烟这些事情,全听表姐们安排。我们挤在房门跟,大门也被人拴上了,大门口也被人用两条大板凳铺了红布巾拦住了,隔壁家门前也被红布板凳拦住了,隔壁的隔壁也是,连同进村的主道上也被几个大婶用红布板凳拦住了,每个拦住的板凳边都站了十几或几十人,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更有与表哥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他们嘻嘻哈哈地大声说笑着,讨要喜糖喜烟是次要的,主要是逗新娘,引她说话,并想办法搜摸贴身糕,当然也有人趁机揩油,反正新婚三天无大小,任何人都可以闹。
表嫂那天可真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她只有送嫁的一个小姑娘陪着她,接亲的是不为她说话,而她也不能说话,我们家乡有个习俗,新娘第一句话必须对自己的丈夫说,这样才吉利。据说新娘子这天贴身藏了一小包糕(方片糕),是晚上洞房时与新郎共享的。并且这天这样的时刻新郎是躲起来了,什么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也许是风俗,也许是怕人闹吧,总之,那天表嫂费了很大劲,才走到大门口。后来还是表哥现身,两个新人说了话,大伯又命二表哥三表哥拿来了烟糖,大门口的红布板凳才撤了。开大门新房门是新郎拿着喜糖央求着我们才通过了。而到我手中的喜糖,就是两个红花纸包的、黑红色的、像现在大白兔糖似的、芋头熬制的小糖。但我很高兴。
新娘进房后,大妈端来红糖水让她喝了。随后一个长辈婶子,端着一碗饭,上面有菜,递给新郎,又分别给两人一双筷子,开始说好了,这是最热闹的环节,那婶子说一句新人进了堂,喜气绕栋梁,这时众人齐声说”好”,表哥就象征性地夹点饭菜给新娘,而新娘也夹点给新郎,众人见了就起哄,让他俩互喂,俩人都笑,又都不好意思……
最后那婶子说的好像是新人今天进门来,来年养个大胖小子来,结果众人大笑,这样说好要好几十分钟,只是我不记得说的内容了。后来有个姑老表把新郎新娘手上的碗筷夺来了,夹了一块肉塞到新郎嘴里,又不让他吃,要他去喂新娘,表嫂害羞得脸红得像那大板凳上的红布巾。
……
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我的大表哥去年也去世了,可那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