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胡思乱想
林语堂: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林语堂: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22:55 被阅读0次

    著名学者许纪霖曾说:“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当中,胡适最可敬,鲁迅最可佩,而最可爱的,非林语堂莫属。”

    有“幽默大师”之称的林语堂的确是可爱的,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生活中的言行。林语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通达人生、幽默乐天的智者,正如他最喜爱的中国文人苏东坡一样。他为苏东坡写《苏东坡传》,认为东坡是将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相融合而诞生的快活天才。这之中其实就有林语堂自己心灵的寄托。

    但林语堂的思想又并非仅仅只有一面,他在80岁写自传的时候,说自己“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他又说自己能以自我矛盾为乐。这句话说得就很可爱,很耐人寻味。林语堂其人其文,究竟如何?


    两脚踏中西文化

    林语堂出生在福建龙溪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在家里同时挂着基督教和儒家的联子,既带着儿女们祷告、做礼拜,又让他们阅读《诗经》等古代传统典籍。中西合璧的家教,给儿时的林语堂种下了贯通中西的文化基因。

    林语堂来上海读的大学叫圣约翰大学,是所教会学校。读着《圣经》的林语堂却已不信上帝,但他喜欢学校的神父和老师,从他们那儿学到了一口出色的英语。毕业后,清华请他去做英文教员,在清华的林语堂深感自己中国文化的积淀不足,于是又开始恶补中国文化。

    得到清华奖学金后,林语堂来到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师从著名学者白壁德,后又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拿到语言学博士学位。林语堂的阅读相当广泛,他把大学比作一个丛林,自己则像一个猴子,享受着各式各样的果子的盛宴。

    留学归国后,林语堂的思想倾向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是一致的。他和鲁迅一样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落后的国民性,如“今日中国政象之混乱,全在我老大帝国国民癖气太重所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以及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越来越深的了解,他开始改变偏见,以更为公允的态度比较中西。

    凭借渊博的学识及中国文人少有的英文写作能力,林语堂后来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在英语世界成了热门畅销书,许多外国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林语堂,才改变了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纽约时报》赞赏林语堂;“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吾国与吾民》冷静而犀利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性格心理、社会生活等,如“中国人之德性”一章将中国人德性分为八点: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林语堂预料这本书将冒犯一些“大爱国家”,他在序言中有一个坦荡的交代:

    “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恼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微渺的国家,无须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能调整自己,一如过去历史所昭示吾人者。”

    《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英文版

    与鲁迅的相得与疏离

    谈到林语堂思想倾向的转变,就不能不提及他与鲁迅之间的关系。林语堂归国来到北大时,当时北大教授已分为两派,一派以胡适为首,另一派以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为首。虽然林语堂海外留学时得到过胡适的资助,但他却选择了站在周氏兄弟这一边,加入了他们创办的文学社团“语丝社”。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林语堂与周氏兄弟更为气味相投,语丝社提倡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文风,也很对林语堂的胃口。语丝时期的林语堂是激进的,在文字上追随鲁迅,大胆发出批判的声音,还画过一幅《鲁迅先生打叭儿狗图》。在女师大学潮中,他更是走上街头,与学生一起与军警搏斗。这样的林语堂自然被鲁迅欣然引为同道。

    林语堂与鲁迅、许广平等合影

    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气氛愈发紧张,对言论进行严酷的钳制。这时候的鲁迅和林语堂开始分道扬镳,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继续以笔为枪与当局作战。而林语堂则撤退下来,逐渐成为隐士,提倡幽默和性灵的文学,曲折地表达对世道人心的不满。但这让性格比较激烈的鲁迅耿耿于怀,在文章中多次不客气地对这位昔日好友进行批评和讽刺。

    而面对鲁迅的批判,林语堂很少为自己辩解。两人有过一次和解,但不久又再度闹翻,从此不相往来。鲁迅去世后,林语堂写了一篇《鲁迅之死》,用饱含激情的文字赞扬了鲁迅的战士精神。而对于鲁迅与自己的恩怨,林语堂则写道;“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已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这番言辞是很有民国文人的磊落之风的。

    对于一位处在严酷政治环境中的文人,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立场来简单批判他的软弱。林语堂纵然不敢再做战士,但他也并未卑躬屈膝,他能够守住底线,不做那些连自己也看不起的丑陋之事。如许纪霖所言;“终其一生,大节无亏,洁身自好,在那个不自由的时代,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幽默性灵闲适

    评价一位作家,最重要的还是看他在文学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林语堂所倡导的幽默、性灵、闲适的文学,为中国现代小品散文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子,至今仍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英文“humor”在当时有多种译法,王国维音译为“欧穆亚”,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而林语堂译为“幽默”。他解释道,“幽默”即是亦庄亦谐、谑而不虐,是会心的微笑。“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林语堂的译法极富韵味,最终普及开来,他自己也得到了“幽默大师”的称号。

    在林语堂这里,幽默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和文章风格,还意味着一种“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他认为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需要幽默的滋润。没有幽默,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性灵,简单说就是个人的性情,“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以此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之文学,便叫性灵。”性灵是与幽默是紧密相连的,提倡幽默,就必先提倡解脱性灵。林语堂认为性灵是文学的关键和核心。有了性灵,文章就有生命力,就有清新的、有活力的文学。

    闲适,一是内容上的闲情雅趣,一是形式上的闲谈文体。林语堂所言的闲适是文学贴近人生和近人情的表现,他主张写文章应该像聊天一样闲适和随意,于谈话之中夹入闲情及个人思感。林语堂把幽默、性灵、闲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创作理论。

    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另一名作《生活的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观念和人生哲学。这本书所写的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也就是如何享受人生的问题。书中谈及中国人如何观山玩水、品茶、行酒令、听雨赏雪、养花养鸟等。多是生活中的小情趣,而正是这些让生活变得艺术化。

    此书与《吾国与吾民》一样成为欧美世界的畅销书,这和当时欧美国家高速工业化的背景是有关系的,人们干着高强度的工作,过着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世界却相当匮乏。《生活的艺术》如一本生活指南,让读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而这对于当下的中国人也同样适用。

    林语堂所谓“生活的艺术”,并非专属于有钱人的奢侈享受。在他看来,生活的享受只是一种态度,关键在于懂得如何享受,而不是物质的多寡。比如林语堂爱吃,但爱的不是山珍海味的酒席,而是街角边的小馆子,就着鸭掌、花生米、炒腰花,与三五好友小斟小饮,海阔天空地闲聊,这便是生活之享受了。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

    林语堂认为,最高的生活典型是中庸的。在这样的生活里,人应该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起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仅供自己消遣……

    林语堂对于生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不管你是否同意林语堂的一些看法,都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位“生活家”。我非常喜欢《生活的艺术》里的一句话:“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语堂: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fc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