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一年已过三分之二,真真是日月如梭啊!感慨时间太瘦而指缝太宽,转眼又到周五,结束一周的工作,适宜来场复盘。
周一因中秋放假没有上课,这周的授课时间只有四天,而周四的两节课我用来让学生课内完成作文,因此实际上课时间只有两节,开启第三单元古代诗词的教学。
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我把该单元的总体学习任务确定为“品味生命诗意,继承文化基因”,并用一节课时间把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古代诗歌按照不同角度的分类梳理了一遍,备课时花了几个小时制作了关于“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图示(我是电脑方面的“菜鸟”,这个图真的花了我几小时),我个人感觉挺满意的。
把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安排在单元授课之前,还是有不错的收获。今天开始本单元的第一课《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教学。我试着提问:古代诗词那么多作品,为什么选这两篇放在高中语文必修上的第一个诗歌单元的第一课?同学们马上领会了:因为这两首诗同属“魏晋诗歌”,而魏晋诗歌中的“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第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所以,选择他俩的诗作为本单元首课是妥妥的。
再看本单元第二课选的是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学生一对照发展脉络,发现是代表古代诗歌最高成就的唐代的代表人物的作品;第三课选的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词,学生也发现是宋代重要文学样式“词”的主要风格——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作。
一看课文所选的诗作都是这么重量级别的,学生顿生好奇与景仰之情,估计接下来的学习也将更加认真吧。感觉上节课的功夫没有白费,有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感觉呢。
今天课上还有个有趣的师生问答值得记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之前的早读课学生已经读背过了),他们基本可以领会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短歌行》中曹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享受田园生活的隐逸之情。
我说:这样两种人生追求,只是不同,没有高低之分。我们要学会不带评判地欣赏。
立刻有学生问:老师,您的意思是陶渊明那样“躺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零零后的孩子更习惯用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说:当然不是。再说,陶渊明的回归园田,并不算“躺平”,而是一种精神风骨的体现,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这种风骨是中国文人的一座精神丰碑!你们说,是不是值得学习?
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我已经初步感受到零零后孩子的“辛辣”了,不过都是充满善意和稚气的。
晚安![玫瑰][月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