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路漫兮Lulu 漫的时光杂志
是在2010年的时候,前同事H离开福州,归乡的行囊或许太重,他将几本心头爱留给了我。其中就有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在这草长莺飞的五月,我重新翻阅。书里还夹杂着2010年3月9日15:10分从晋江开往福州的车票。我饶有兴致地将其当作书签,每一次翻阅和搁置都飘忽着岁月沉淀的美感。时过八年走过了许许多多春夏秋冬,我想日日平凡中已然蜕变出全新的自己。包括重走一段路、重读一本书、重逢一缕晚风都开始有了新的认知和感动。
《月亮和六便士》取材于法国后映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在伦敦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太太贤良儿女聪慧。而四十岁的时候突然内心强烈的呼唤纵使他舍弃世俗里的“幸福生活”只身去巴黎,他说“我要画画!”他在巴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两天吃一片面包是常有的事。他对周遭环境的舒适度要求几乎是零。他在简陋幽暗的阁楼住了一年又一年,他的画作从不被肯定甚至被耻笑。但他说“这有什么关系!”
回想思特里克兰德在证券公司就职时,每一次太太邀请文艺界人士到家里。每一位宾客都觉得他无趣、木纳、寡言却不失得体和礼貌。他像极了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中年人,早就掉入安逸舒适的漩涡中。关于最初的梦想掩埋在柴米油盐中不见踪影。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克兰德的勇气,而我也不推崇抛妻弃子的做法。但是怀揣梦想并付诸行动是令人感动和尊敬的。
布吕诺船长说自己在某些时候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都是艺术家,内心神往并追求美。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总透着“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气势。而我当然不敢用“艺术家”来定义自己, 而我的生活哲学“发现细微之美”恰恰同他们追求美不谋而合。
曾经与很久不见的友人聊天。她叙述近年的遭遇,她说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她身心俱疲对任何事务失去了兴趣。许多困惑令她负面情绪滚滚而来。她说十三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而我依然是她心中最初认识的样子。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热爱。她问“何以坚持到现在?”我说:“成年之后的日子没有人侥幸绕过辛酸苦辣。生活并没有特别宠爱谁。但是我把躯体和灵魂一部分给了工作、给了家人、给了朋友。还有一小部分留给自己。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我特别需要“不要被打扰”。
随着年岁的成长,许多内心活动就好像电脑的硬盘分区成C、D、F区,惆怅着惆怅、欢愉着欢愉、感动着感动,互不打扰。负重前行的时候依然会驻足三秒来欣赏零落的木棉花。不忘收藏晚归的夜里家人留着一盏灯的温暖。而挫败感翻腾于心的时候痛哭流涕也丝毫不影响我发现晚霞映红天际。虽然做不到小说主人公那样用大半生来追求梦想。但保有初心,坚持最初的喜爱。在生活的间隙里塞进写字、阅读、摄影、听音乐……假如想用心活着,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细小琐碎的美好在很多时候支撑度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坎。
小说的开篇总是晦涩的,可是毛姆是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也不是徒有虚名。很快从思特里克莱德前往巴黎读到他踏上了南太平洋岛塔希提与爱塔一起生活。在病魔缠身的时候完成了恢宏巨作而最终交代爱塔在他死后将其烧毁。我好像读懂了他的孤独和执拗。读懂了他四十岁离开家庭更像是奔赴归处。
用一个周末读完他的一生。这48小时变得饱满而富有。
那天黄昏,同事们从繁忙的事务中抽离挑选公司寄来的书籍。那一刻,阳光正好从靠北的窗户落入办公室,微风拂动百叶窗。这样的时刻就想到《月亮和六便士》,我心里好似住着一位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满地都是六便士 ,而我却偏偏要抬头看月亮”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