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向我们念叨一句话,“坛子口不过细,到坛底就来不及了。”“过细”是家乡的方言,意为节约。
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是在春节过后的正月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节,再困难父母都要想办法炒一些蚕豆、苞米花之类的“年货”,用于招待客人和供小孩零食。
这些“年货”一般都是用大概斗米大的坛子装着,且在年前是藏在较为隐秘的地方,主要是怕小孩子们偷吃光了春节没有招待客人的“点心”了。
那时,农村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水果、点心,孩子们嘴谗了,也就只有“偷”吃母亲“藏着”的爆米花之类的零食。其实,那时就是有“货”也没有钱买。
春节过后,母亲对炒货之类的看管就不是那么“严”了,有时看到我们“狂吃”,就会念叨一句“坛子口不过细,到坛底就来不及了。”
起初听到这句话,总觉得母亲是“小气”,现在细想起来,母亲朴素、浅显的话语,饱含着多少艰辛和不易,蕴含了多少人生哲理啊!
父母经历了建国前的战乱贫穷和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苦难让他们深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艰辛曲折和“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坚强自信。
看似平常、普通的话语,其实是母亲在教育子女们从小要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养成节俭持家的习惯。不识多少字的母亲虽然说不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朴素的话语所揭示的道理还是那样的经典。“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莫不如此,不懂节俭,奢侈浪费,必将自毁幸福人生,尤其是现在的一些所谓“月光族”“啃老族”等新新人类,更应牢记!
俗话说:“晴带雨伞,饱载饥粮。”也有“晴带雨伞,饱在积粮”之说,我理解为后者,因为这句话正契合母亲“坛子口就要过细”那句话的意思。母亲那句通俗的话语其实叮嘱子女要未雨绸缪,不要等困境临头了,才想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现实中,许多人不正是这样吗?无米下锅了,才知道“节约归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给孩子买奶粉了,才想起不该“月光”让“囊中羞涩”;要应聘求职时,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母亲朴素话语告诫子女,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且要一以贯之的将计划落实、落地;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不能半途而废,让梦想夭折。应不忘初心,坚强自信,持之以恒,砥砺前行,努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时间是最公平、最吝啬、也是最慷慨的,你怎样利用,他就会怎样回馈于人。这就是时不我待的道理。母亲的“坛口”之说就是告诫子女要珍惜好时光,明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人生太短暂,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等“白了少年头”,才来感慨时间老人的吝啬,那才真的是只有“空悲切”了!
母亲留下的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语,而是让我们受用一生的良好家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