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一条视频,我觉得挺应景的。(这里插不了,去公众号:hlhlcun )
全中国最忙的男人,把仅剩的一点业余时间给了阅读,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上一篇☛好阅读or坏阅读(上)里提到:理解,记忆,速度这3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也是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方面。
闺蜜曾给我讲过个笑话,那时她儿子还在幼儿园。一天她给孩子读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讲完她顺口问了句:这故事讲了个什么道理啊?儿子看了眼妈妈,老老实实的回:不能随便抓金鱼。
你是不是也经常干这事。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
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更有甚者会要求孩子复述整个故事。
我爸就干过这事。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这个从来不看书的爸爸,不知从哪找来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每天要求我和表妹俩人阅读段落,复述段落。
表妹说得不好没关系,可我就不行啊!只要没说好,我爸就把湿毛巾拧成条抽我,那个疼啊!我不知道为此掉了多少眼泪。这本《鲁滨逊漂流记》也成为我的童年阴影。只要看到它,心里就有一种厌烦感。
家长这样做,是故意给孩子制造绊脚石。
也反映了家长的2个问题:
1,不理解阅读
2,功利心太切
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提出了“识记”的要求,孩子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责任等着他,他就不会再去读书了。
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正确的方式,是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他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喜爱阅读。
孩子喜欢读,说明他已经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他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种种事件,并最后一起迎来了结局,这本书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差不多都属于“外行”阶段,孩子能够看“热闹”就已经很好了,不经历这个阶段,也很难达到内行的阶段。
说实话,初次看到这个观点挺刺激我的。
我拿自己最近在阅读的书,做了个比较测试。A本是有关剧本写作的书,B本是犯罪心理学的书。2本书都是我的兴趣,A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而B本则引发了我强烈地好奇。于是乎,我阅读B本的时间更长,笔记也更多。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入研究后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所以,现在小豆同学读任何书,我都会支持!
好阅读读字
坏阅读读图
前几天,群里朋友给我留言,儿子小学二年级只读漫画书算阅读吗?
看漫画不叫读书,漫画应该算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电视。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种图像、视频包围,被电视,IPAD ,电脑,智能手机围绕,到处充斥着短视频,大剂量的视频图像占据了儿童的输入渠道。
这些刺激信号不需要任何的转换和互动,孩子完全的被动接受,虽然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孩子学点知识,但对于儿童智力方面的启蒙作用却是微乎其微。
而一直习惯被动接受的孩子,不习惯主动吸收,他们以后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缺乏意志力。
如今短视频的大量涌现,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长此以往会让孩子缺乏专注力。
有的家长并不在意儿童的早期阅读,觉得早期阅读可有可无;有的家长觉得看视频也能长知识,用手机给小朋友看动画片,方便又快捷。
殊不知,从小到大,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初期阶段,而通过阅读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相同,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越多,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更熟练。这就是为什么“读字”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如果孩子建立阅读文字兴趣的最好时光错过了,他们以后就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旦与这个好习惯失之交臂,这种损失多半会影响一生。
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阅读的,凡是那些表现出不喜欢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在合适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或各种视频哄孩子。
对于爱看漫画的小朋友,建议父母不要一下子收掉所有的漫画,逼着孩子看纯文字的书,一切都可以慢慢过渡。
选一些有漫画又有文字的书,从父母陪着读开始,从浅显的吸引孩子的内容开始,一点一点,一天一天,慢慢地,孩子就会朝着爱阅读的方向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