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万章问曰”——万章也是孟子的弟子——“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 则如之何?’”
各位觉得这一段熟悉不熟悉啊?之前的滕文公也问过这个问题。滕文公说,滕国是一个小国,我想行仁政,但是两边齐楚两个大国,讨伐我,我怎么办?实际上这是孟子的仁政施行不了的最本质的一个原因。你想实行仁政,但那些霸道的国家不跟你讲仁政,它直接就把你灭了。
所以滕国其实这时候已经被宋国吞并了。吞并了之后呢,万章又跑来问孟子,说我们宋也还是个小国,那现在处在齐楚之间,他们要讨伐我们,我们实行仁政,我们也打不过人家。
“孟子曰:‘汤居亳’”。商汤早年间就在亳这个地方,当然那个时候商汤所在的毫地,在今天河南商丘这个地方,这都需要考证,我们现在的亳州是在安徽,安徽亳州。“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葛伯可能相对比较野蛮,你想跟商汤同一个时代那就更早了,没有开化。
“葛伯放而不祀”,放纵,而不祭祀。各位读过《人类简史》的话,你就会知道,原始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大家愿意祭祀同一个神,这时候就容易团结在一起,所以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葛伯不信这套,放纵而不祭祀。“汤使人问之曰”,派人去问他说,“何为不祀?” 说你为什么不祭祀呢?“曰:‘无以供牺牲也’”,我没有祭祀的这些牛羊。这些动物都没有,我们穷,然后汤使遗之牛羊,汤派人把牛羊给他送去。你看,这叫仁至义尽。
然后,“葛伯食之,又不以祀”,就是葛伯把他送来的牛羊都给吃了,还是不祭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牛羊送给你了,怎么还不祭祀呢?“曰:‘无以供粢盛也’” 没有粮食,祭祀光牛羊不行,你还得有粮食,这个也没有。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汤让他自己的民众,亳地的这些民众,去帮葛伯种田。那帮人不会种田,咱们教他,帮他怎么开地,怎么种田。“老弱馈食”,就是老人跟孩子负责,给这些种地的人送饭。
各位如果在农村生活过的话你会知道,尤其是在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时代,往地里送饭是一个事,这是一份工作,所以在田间地头工作的那些重劳力,到了中午的时分,家里人提着一个罐、拿着几个饼到了田间地头一放,坐在那吃饭。
这个我经历过,我在农村长大,回想起来,那感觉真的诗情画意。就是坐在田埂上,好多人互相招呼着,你吃什么我吃什么,各家送来的饭,老弱负责送饭。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葛伯真是不讲理,要其就是拦截,在半路上拦截这些老弱,把他们带来的这些粮食抢走,凡是不给的,杀掉。“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就是有一个小孩子,带来了粮食带来了肉,去给他的父母送过来,结果被葛伯的人杀而夺之,连孩子都杀了。
“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所以《尚书》上写,葛伯这个人憎恨给田间地头送饭的人,就是从这儿来的。叫作“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
所以这时候,商汤觉得不能忍了,汤就带人去征讨他。这个征讨的过程,四海之内的人都说,不是为了贪图天下的富贵,“非富天下也”,不是因为天下富贵多,我去征讨他,这是“为匹夫匹妇复雠也”,这是为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报仇。
“汤始征,自葛载”,汤第一次出征,就是从葛伯这儿开始的。载是开始的意思,“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打了十一次战争,从来没有输过。“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这个话在前面曾经出现过好几次,孟子这一段经常用来说服那些小国,或者大国的那些国君,说你看看人商汤当年怎么做的,人家往东边打,西边的人抱怨,往南边打,北边的人抱怨。抱怨什么呢?说为什么不先打我们?“奚为后我”。说这个话的人都是老百姓,老百姓说我们都受不了了,我们的国君这么残暴,你说你遇到葛伯这么一位不讲理的,整天杀人,那为什么不先讨伐我们?老百姓的呼声是这个。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老百姓对于商汤的期盼,像大旱之望雨一样,希望天降甘露,这是一样的。“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人家商汤打仗,什么概念呢?“归市者”就是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人照常做生意,不受影响;耕地的人在田里耕地的人,不用改变。该出门耕地就耕地,不用逃避战火。
回去以后,“诛其君,吊其民”,就是我打到那以后,我把君主杀掉,把葛伯这样的人杀掉。吊是慰问的意思,吊不是上吊,不是吊死,吊是慰问,就是慰问老百姓。“如时雨降”,及时雨宋江嘛,就这么来的,商汤来了就好像下了一场及时大雨一样,“民大悦”,老百姓都高兴,你遇到这样的王者之师,老百姓都高兴。
《书》曰——《尚书》上说——“徯我后”,徯是等待的意思,后是君主,等待我的君主,就是“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我的君主来了,我们就不再受折磨了,罚是折磨的意思,“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这都是《尚书》里的话。“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这一段特别难讲。《尚书》和《诗经》上的这些话,都是比孟子的话更老的话,你看你读这种话,你会觉得孟子平常说的就好像大白话一样,其实没有那么难。但是你读这些古语就会很费劲,这一定要看很多的考证才行。
《尚书》上还记载什么呢?攸是指攸国,也是一个小国家,有点像葛国一样,是一个不服管的小国家。“不惟臣”,就是小小的攸国不称臣,东征的主语指的是周武王,因为在《尚书》里记载,征讨攸国的主角是周武王。“绥厥士女”,厥是“其”,代词。
这个绥是什么呢?就是安抚,安抚当地的这些士女,男人、女人,安抚他们。“篚厥玄黄”,篚是竹器,用这个竹器装上了什么呢?装满了玄黄,玄黄就是黄色的和黑色的这些丝绸。
“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就是我们愿意臣服在大周国,实际上这一段都是诗,这段诗如果翻译过来念,应该是希望侍奉周王而受他恩泽,称臣归顺伟大的周国,大概就这么个意思。这是《尚书》上记载周武王讨伐攸国的故事。
“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箪食壶浆这个词在《孟子》当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就代表着王者之师来的时候,老百姓拿着饭,捧着酒水,在路边迎接王师。
这后边的话变成孟子的话了:当地的君子,用玄黄的丝绸来欢迎周国的君子;当地的老百姓,用箪食壶浆来迎接周国的老百姓。“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这样打仗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残就是残暴的国君,他的目标根本不是为了打老百姓,而是为了取代那些残暴的国君而已。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这又是一段诗,《尚书·泰誓》上讲,“我武惟扬”,就是我的威武要发扬。“侵于之疆”,“于”是于国,攻到了于国的疆土上。“则取于残”,除掉了凶残的暴君。
“杀伐用张”,征伐因此得到了伸张,“于汤有光”,比起商汤来显得更辉煌。这段《太誓》讲的是武王征讨于国的赞美诗。“不行王政云尔”,云尔就是语气助词,云尔就是算了,如果不行王政也就罢了。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孟子最后给万章打气,说你们宋国不行王政也就算了,只要你们行使王政,那么“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那些老百姓,你想,他们苦齐楚久矣,所以他们一定会抬头仰望,盼望着天上降下来这样的及时雨一样。
“欲以为君”,希望你们来管理他们的国家,齐楚虽然大,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何畏焉”,因为道不在他们那儿。孟子的这种观点,有点不太有底气。因为从历史的事实来看,枪杆子还是很重要的,就是弱国无外交。我们到了清末的时候,大家终于明白这个道理,说我们跟别人谈仁义,谈什么安抚,都没有用,你打不过人家就是被人欺负。
所以孟子在这儿,他特别相信《尚书》,相信《尚书》上的各种记载,但《尚书》上的各种记载其实都是胜利者给自己歌功颂德的篇章。孟子认为那个就是真实的战争,肯定是美化了战争,战争哪有那么美?再是仁义之师,打起仗来的时候,老百姓该躲还是要躲,那战火烧过来了能不跑吗?
但是孟子的理想,是能够有这么一个国家,像商汤,像周武一样,有这么英明的君主实行王政。然后打仗的时候不费劲,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就已经做内应了,打开城门你就进去,把残暴的君主换掉,这战争就算结束了。
这个事不知道在未来能不能实现,反正在历史上我们没有见过。这一段话也有另外一种理解,就是万章问了他这么严肃的一个问题,说我们怎么对抗齐楚。结果孟子跟万章讲了这么一套大道理,这套大道理很有可能实行不了。但是他用大道理来安慰万章,有可能是对宋的一种讽刺。就是你们不是吞并了滕文公的国家吗,滕文公是孟子非常忠心的一个学生,而且是所有这些大国、小国当中,真的努力在实行仁政的一个样板地区。
但是不幸,被宋国吞并了,这时候宋国跑来问孟子说,我们想实行仁政,你看怎么样?孟子可能不愿意跟他们好好说,所以给他们讲了这么一大段的商汤周武的故事。总之,孟子认为打仗不是事,只要你的道义真,哪怕人再少,你就像商汤在亳这么一个小地方,都能够建立商朝,王天下。所以宋国,继续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