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某公司高管,据说一个长距离跑步后,倒地不治。逝者究竟因何而逝,并无权威说法,只不过众多评论,好像又把原因放在了跑步之上。就这件事,只愿逝者安息,外人不便多言。但关于跑步,倒是想赘述几句。
首先,跑步者与丝毫不跑步者的死亡率之比。这颇有点像个小故事——有人问准备出海的渔夫:你祖父、你父亲都逝于海上捕鱼,为什么你还要到海上去?!渔夫回道:你祖父、父亲是逝于家中的床上吗?!某人答道:是的。渔夫问道:那你怎么还敢睡于床上?!
第二,菜刀。能切菜的菜刀,却又能伤人,我们是否能把这菜刀抛开,重回用手撕菜、用石头砸肉的时代?!自然不行,一来不便,二来因噎废食,似无必要,只需制定规定,颁布法令,刀便有最大可能,仅做切菜之刀,而非伤人之刀。
第三,训练的重要。未经锻炼之人,如同当初体重八十多公斤的我,穿上跑鞋,只二百米,便喘不上气。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如今天的我,从半程马拉松到全程马拉松,从50公里越野赛到100公里,虽然成绩一般,至少顺利完成。若是以当年的肥胖身体与孱弱体力,别说全程马拉松,估计一个十公里,就得让我直接报废。
第四,科学训练的必要。曾经的跑步专业队训练方法,采用的是大运动量、高强度单一训练方式,成绩是有所提高,可并不是很大,最终走进死胡同,甚至会让运动员身体受伤,以至运动寿命减短,如某些昙花一现的运动队、运动员。而今天的训练,则以多样方式、不同强度的方法为主,以科学设备检测身体为辅。从历史上,第一个完成马拉松距离,报喜的菲迪皮茨,一头栽倒在雅典大地之上,到如今的,37岁埃鲁德•基普乔格,于柏林马拉松创造的新纪录2小时01分09秒,前进中的科学,应该占很大比例。
K天王不带氧气瓶,以滑雪方式,速攀珠峰;日常训练,百十公里,轻松自在。我们普通人平日十公里、十几公里训练,偶尔完成半程、全程,也开心自在。所以说,个人感觉,别再自己吓自己了,跑步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无非是以自己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理性选择、科学训练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