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词语形容刘邦,放荡不羁,慷慨豁达,从谏如流。
高帝刘邦,庙号太祖。后人更多称之为高祖刘邦,如果较真来看,这算谬误了。
司马迁在史记里第一次称为高祖,后来就人云亦云了。史记其实不能算做一个完全客观的史书,它带了许多私人观点。比方说将项羽写进了帝王本纪里,司马迁一定更喜欢看起来雄心勃勃的项羽。
他记载下的项羽宁死不屈,霸气侧漏,有帝王雄风,但是笔下的刘邦,却像个“无赖”。
我更相信历史的选择性,所以更喜欢后来成为皇帝的刘邦,个人觉得,他的智慧远在项羽之上。
汉朝,是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当时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王莽的新朝把汉朝一分为二,京城在长安的史学家称为西汉,在洛阳的,称为东汉。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不可撼动,就是因为有了汉,所以后来中原人就称自己为汉人。
千年的历史更替,许许多多个朝代湮灭在洪流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朝代就是西汉。
刘邦则是西汉的建立者,他身旁聚集着一群智慧非凡的谋士,还有一些勇武过人的武将,当然,汉朝的建立不只是刘邦一个人的功劳,更多的是靠身边的这些人共同努力,这才让一个年过四十普通的中年男人成为了后来汉朝的缔造者。
彼时,大秦王朝刚刚统一,在当时的社会里,如果不属于贵族阶层,几乎没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当时的刘邦还是个无所事事,不事农田的无用之人。在强秦的统治下,被联结在一起的六国人民维持着表面和平,实则蠢蠢欲动,都想恢复故国旧土。
可刘邦也并非毫无大志,嬴政巡游时,他便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此也!秦朝凭借法治理国家,虽然让秦国强大起来,一举歼灭六国,但统一后还实行这样的严苛的法律,让百姓生存在持续高压的环境里,注定秦朝的统治不会长久,嬴政在世时,还可以压制住六国群众,但他一去世,长子扶苏被赵高所杀,大秦这匹野马便彻底脱缰了,幼子胡亥继位,朝政被赵高掌控,各地叛乱并起。
刘邦身上有种无畏的气概,他洒脱不拘束,四十几岁才娶到正妻吕雉。他在押解犯人去骊山时,因为延误了时期,按照秦法,都是一死,他索性放了这些人,自己也准备潜逃,这些犯人中有些亡命徒,无地可去,他们跟着刘邦在离沛县不远的地方做了几年的土匪,而这几年妻子吕雉一直替他操心着家长里短。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大秦真算是乱了套,刘邦的好友萧何当时是县里的小官,他建议县令召回刘邦,刘邦的人生这才刚刚开始,他带着几千人开始反抗秦朝。
征途中遇到了不少人。韩王复国后,把谋士张良借给了刘邦,再后来张良屡出奇计,帮了刘邦很多次,他攻下咸阳后,张良劝他不要让士兵们少杀抢掠,劝阻了刘邦的享乐,退兵霸上,这让关中百姓对刘邦好感大增,为以后的楚汉相争打下了物质基础。他或许不是一个完人,但他肯于虚心听人意见这里是刚愎自负的项羽比不了的。
项羽账下的很多人纷纷叛逃,和张良其名的谋士陈平,也加入了刘邦的阵营,大将韩信经过波折后也被刘邦重用,还有游说之士郦食其,这些人都是汉朝能够建立的中流砥柱。有次刘邦被项羽围困,派人找韩信出兵救援,韩信却让刘邦封他为齐王,不然就不救援,真性情的刘邦当场对着韩信的使者大骂,陈平赶紧在桌子下踢了刘邦一脚,他立刻反应过来,忙夸韩信,并承诺给他封王,这才迎来救援。
张良陈平计谋在刘邦之上,后勤补给他比不上萧何,带兵也比不过韩信,但他能够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为自己所用,这就是一种能力,刘邦的个人魅力远比史书上记录的还要高。司马迁或许是出于对刘氏皇族的不满,所以在记载刘邦时多了些道听途说的成分,他写刘邦被困白登山,可是后来根据史学家细究,这件事存在虚构的成分。
项羽和刘邦比起来,只有一人可挡十人的神力,少了用人的智慧,十面楚歌之时,才会愤愤自刎,这并不可惜,是历史选择了刘邦,是关中人民选择了刘邦。
他做了皇帝后,也少不了帝王权术的运用,萧何和他是沛县老友,汉朝建立后成了君臣,刘邦害怕萧何不满,所以将萧何下狱,又放他出来,萧何被整治的没了脾气,对刘邦忠心耿耿。
刘邦的夫人吕雉也是个狠角色,她曾经和孩子们被项羽扣押为人质,她回来后也是铁血手腕,刘邦产生废太子的想法后,也是她想尽办法保住太子之位,后来人总说吕雉是毒妇,在刘邦死后大肆虐杀曾经得宠的妃子,最受宠的戚夫人被弄成人彘,我觉得她没有错,自刘邦还未发迹时,她就陪伴在刘邦左右,颠沛了多年,如果有人想要取代她的位置,她心狠是没有错的。
读懂汉高帝刘邦,更要读懂他身边的人,正是这些人才让刘邦的人物更加鲜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