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料实证的再思考
史料实证素养可以分解为“史料”与“实证”,但两者并非互相独立,而是互为表里的。《辞海》将“史料”一词定义为“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解读、理解、运用。韩震老师认为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基本观点是:“研究任何事物,都应当从实证的(具体的、确实的、可以检验的)事实材料出发,而不应当从抽象的和先验的材料出发。实证主义反对空洞的哲学玄想,重视对具体材料的发掘、观察、实验和比较,强调人们对外界的经验和感觉,提倡对事物先进行分析后作出判断。”
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每天都在备课中要思考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史料实证素养落地呢?我觉得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编的《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第25~26页就给了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史料实证素养一些参考和借鉴。该书将12步史料追问法简化成9步:
“ 1.它是原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
2.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
3.由谁制作出来的?
4.这一资料是从什么人的角度写成或制作的?
5.它是基于什么原因写成或制作的?
6.它的对象是什么人?
7.这一资料有多可靠?它的报道是公正、客观的,还是带有偏见的?
8.有没有其他资料支持它的论点?
9.它对于研究某一特定历史议题/方面的作用有多大?”
感悟:史料追问的过程也是培育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我们在落实史料实证素养时,既要考虑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得培养学生注重证据的意识,具有审辩式思维。而要达到这一点,中学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或者组合材料的过程中就需要既有独具慧眼发现合适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妙手回春,修改和整合史料或材料的能力。我相信如果借鉴香港课标的史料追问模式,再加之选用恰当的史料进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一定会得以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