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本顽石
一直以来,我常常会纠结于“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己思考不出答案,便寄希望于书本,为此我读过《哲学与人生》、《苏格拉底之道》、《少有人走的路》、《人生不过如此》、《我用一生去寻找》、《活出生命的意义》、《把心安顿好》、《活法》等等。
这些都是不错的书,读完后都有所收获,可奇怪的是,我的问题却仍旧存在,我依旧常常为此困惑。
直至有一天,我在当当网上搜书,偶然看到一本书,单名字就一下吸引了我。《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谁说不是这样呢?因为深深的同感,我毫不犹豫的下了单。
作者,丹尼尔.克莱恩,美国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这本书起源于他年轻时候的一本摘录“金句”的笔记本,所记都是一些哲学家讲过的名言短句和自己的评论。目的是为了“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身上寻找到一些启迪,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然而最后发现“你左顾右盼做着各种打算,却不知道生活已然过去大半”,于是不再记录。直到40年后,丹尼尔才重新打开它。
经过40年人生的洗礼,再回过头来看,却越发觉得这些伟大哲学家所提炼出来的那些关于生活的观点,是那么货真价实、鞭辟入里、历久弥坚,是那些大众媒体上的所谓灵性导师或者励志演讲家所远远不能比的,所以丹尼尔才写了这样一本书。
全书共有39条金句,涉及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荒诞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等。要完全理解不太容易。以下只挑些简单易懂的“金句”共赏。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希腊哲学家。(享乐主义者)
伊壁鸠鲁指出,人生奋斗的主要弊端就是,当一个人得到他刚刚向往的东西后,还会有更多的东西等着他去追逐,最后变得欲壑难填、永不知足。在伊壁鸠鲁的观点里,人们应该无欲无求的度过一生,只要满足于已有的东西和在做的事情就好。
“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智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亚里斯提普(前425-前356),希腊/利比亚哲学家。(享乐主义者)
虽然同为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谨小慎微,而亚里斯提普狂放不羁,更为货真价实。他怂恿我们追求快乐时要无所不用其极,别怕弄脏了自己。
“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将会终结所有拥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戴维.皮尔斯(1960-),英国哲学家。(享乐主义者)
说白了就是一种人造的快乐。用仪器刺激你的大脑,使你觉得你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正在写小说,或者正在做其他什么有趣的事,但实际上你正漂浮在一个水箱里,脑袋上插满了电极。如果你一辈子都连上这个机器,预设好你的人生体验,你愿意吗?
有没有想到《黑客帝国》 或者用一种改变思维和情绪的药物来让你爱上一个人,觉得此生非她莫属,而当药物失效后,却发现这不可能是你爱的人,然后又在药物的作用下“爱上”下一个人。至高无上的爱被降格为一滴药水,这样的爱还有意义吗?叔本华说“没有痛苦,会更痛苦”,像皮尔斯所述的这种心满意足的世界,只会让我们变得比以前还绝望。
我们生命中想拥有的,难道就只有快乐?
大受欢迎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小女孩莱莉有5种情绪:快乐、忧伤、愤怒、害怕、厌恶。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忧伤有什么用处,尽量避免所有记忆被忧伤“污染”。然而负责忧伤的忧忧缺席后,凯莉变得暴躁易怒,因为没有共情能力,生活变得一团糟。原来情感没有绝对的好坏,平衡才是健康的人生。
“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说,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
我们常说的“希望越小,失望越小”就是如此吧。
另一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却把叔本华评价为极品伪君子。因为在后期,叔本华从一鸣惊人之后,克服了忧郁,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派对动物。让人无法再严肃的对待他的厌世之感。
抛却叔本华的为人不说,悲观主义也解决不了问题,过度悲观,我们会失去希望,直至生无可恋。虽然我避免不了偶尔会陷在悲观情绪中,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但是总归又会慢慢走出来,重新恢复生机。
借用奥斯卡·王尔德的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头脑里的货,至少和身体里的货同等重要。”——波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
罗素认为,思考能为我们提供人生最大的快乐。他写道:“连一丁点儿哲学都不懂的人,一生都被囚禁在偏见当中......对这种人而言,世界是确定、有限、明白无误的,日常事物激不起任何疑问,不熟悉的可能选择会被轻蔑地拒绝......(但是哲学)能展示出那些熟悉事物的不熟悉一面,让我们的好奇心生生不息。”
18世纪的社会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写道:“做个怏怏不乐的人,也比做头心满意足的猪要好;宁做一个不快活的苏格拉底,也不要做个笑嘻嘻的傻瓜。”
“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莱恩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1),美国社会哲学家、神学家。
正是这句话,才促使作者在30多岁时搁下笔,合上本子,不再抄录“金句”。
尼布尔的意思是,人的大脑思维是有限的,永远不可能全面地领悟超然的价值观念,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看清“大局”。
在后记中,作者说“搞清人生的意义?我是在开玩笑吧?我以为自己是谁啊?”
终于释然了。
找到意义不难,难的是那个意义一直有意义。并不是我太笨。连这些伟大的哲学家都不能彼此统一,何况是我呢?
加谬在《局外人》中写道,“如果你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那你就永远没有活过”。
或许人生的意义不是去寻找,而是要靠自己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