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三国:屌丝蒋舒逆袭蜀汉

作者: 白丶o | 来源:发表于2020-08-19 17:52 被阅读0次
图片与内容无关

文 | 妖師

曹魏三路大军齐攻蜀汉,又以东路钟会军为主,《姜维传》有云,‘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

前文已有提及,姜维关中军事部署的失败,以致蜀汉的全面崩溃,皆因关口失守。

正是因为关口被夺,致使钟会则领东路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进而迫使姜维回援剑阁,以致西线邓艾军失去姜维牵制,为邓艾奇袭阴平提供了先决条件。换言之,钟会灭蜀之战,其关键性转折即钟会军的「关口之战」。

然「关口之战」的确切地点,后世对此却多有争论、众说纷纭,以致诸多历史细节隐晦不明……

其一,关口即是关城,与阳平关、阳安关,三者实为一处大型关口的不同组成部分。

参《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拒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又《张鲁传》裴注引《魏名臣奏》董昭表,‘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

城关绵延十余里,假设关城、阳安关为阳平关其中一两处重要军事要塞,与历史载录并无相悖。

特别是《钟会传》有云,‘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显然关城不仅仅是一处关隘,更是蜀军地一处重要的粮草积转地。如此更有可能与其他关隘相互结合,形成多维关隘。

但《后汉书·李固传》载,“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杜门不交人事。”唐·李贤引注《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

《梁州记》作者为南朝宋·刘澄之。而唐·金牛县则在今陕西宁强大安镇西南,即今阳平关镇。

对比地理文献,古阳平关位于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汉水与咸河交汇处之走马岭上,与今阳平关镇相距百余里,如此即否定了关城与阳平关、阳安关为同一关隘的可能性。

其二,关口即是阳平关,而阳平关亦称阳安关。

参《水经注·沔水》有云,‘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

从‘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判断,此时阳平关已被迁至走马岭以东的山下谷地。刘备占据汉中后,此时的阳平关已非战线前沿,西南为刘备所据,西北亦有充裕缓冲,将主城关移至汉中隘口,亦在情理之中。

「阳安关」之名亦是此后出现,故而后世推之,阳安关即是阳平关,但实际上正史载录中并无确凿证据。

其三,关口即是关城,而关城与阳安关属于复合关隘。

参《钟会传》载,‘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说明‘阳安’和‘关城’并非同一关隘,需出‘阳安口’向西方能到达‘关城’,如此亦与《梁州记》之载录相符。后世亦多以此为据,认为阳安关即是阳平关。

但问题是诸葛亮之墓位于勉县,依据地理方位,钟会理应先遣人祭诸葛亮之墓,再西出阳安口。否则岂不饶路,未免前后矛盾。故文中之‘出’字,应有其他解释,并非‘出入’之意。

譬如《吴主传》中云,‘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其中,洞口、濡须皆是曹军进兵之地,而非出发之地。故所谓‘西出阳安口’亦可理解为向阳安口出兵之意。

而且正史从未提及‘阳安关’,唯有‘阳安关口’抑或‘阳安口’。故阳安关口或许是关城所在之地的地理名,而非城关名。如此《晋书·文帝纪》载‘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亦好理解……

如果阳安指阳平关,钟会尚未攻破阳平关,胡烈是如何饶过阳平关,进攻关城的。如果钟会被阳平关抵住,胡烈岂不成了孤军,钟会又岂会如此用兵。

但如果是关城,则顺理成章,安阳关口群山环绕,钟会大军难以展开,故不得不以胡烈为先锋,钟会大军跟随。然上述观点亦仅是从文字、语义为出发点之推论,并非确凿历史证据。


又《后主传》载,“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

诸葛亮夺取武都、阴平后,阳平关扼守西口故道的战略性大幅减弱,同时诸葛亮又于汉中筑汉、乐二城,加固汉中防御,同时巩固北方防线。且此时的汉城比邻阳平关,更是加固、增幅了阳平关之防御。

如此一来,蜀军将不需重兵防御阳平关,仅需在阳平关以西,选择一处战略据点连接东西战线,战略性则更加灵活。

关城不仅位于阳平关与白水关中心位置,能够贯通东西、承前启后;同时亦是嘉陵江重要节点,北连略阳、南通广元,是蜀军军粮储备的一个非常重要地据点。

又《姜维传》有云,‘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诸围外助。’所谓‘诸围外助’,即是对魏军东西战线皆需兼顾,以为援助。

如果阳安口是指阳平关,则偏于东线,而无法东西兼顾。但是阳安关口即是关城则不同,向西百里即是白水关,可直通阴平,向东百里则可抵阳平关,符合‘诸围外助’之条件。

至于阳安为何被称为阳安关口,是因为此地有两山孤立,从地图观之,形状犹如口袋。

且姜维闻锺会治兵关中,曾上表后主,希望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但《姜维传》有云,在此之前姜维就曾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如果阳安关口即是阳平关,姜维又何必多此一举,先撤兵阳平关、又增兵阳平关?综上所述,阳安关口即是关城,而非阳平关。


既然如此,傅佥、蒋舒二人究竟是驻守于阳平关,还是关城?

参《三国志·傅佥注》引《蜀记》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明确点出傅佥驻守的是关城。

又《汉晋春秋》曰,‘蒋舒遂率众出,傅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世人多被‘至阴平’所惑,实则是‘阳平’之误抄。

《宋元以来俗字谱》收集了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俗字,其中即有‘阴阳’二字,其首次出现于元代。而今《汉晋春秋》流行之版本,皆为清代文人辑本。故不可以繁体为由给予否定。

而所谓‘至阳平’,即是蒋舒从关城向东而出,过浕水,至阳平关,说明二人驻守的是关城。

而《蜀记》所谓‘留舒助汉中守’即以关城辅守汉中之意。如此‘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之语,方显合理。

阳平关战略重要性大幅降低,但依旧是汉中之门户,而‘武兴’即是略阳县,如果蒋舒由武兴平调阳平关,并无降贬之意,如此蒋舒又怎会怀恨在心。蒋舒因‘在事无称’而被留守,自是不得重用,如果‘助汉中守’指的是阳平关,则不符合逻辑。

关城则不同,东有阳平关、西有白水关,并非战地前沿。同时关城是粮草积转地,在非战期间,蒋舒驻守关城即等于被闲置

《姜维传》载,‘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此处并未详细载录前因后果。但参考《汉晋春秋》‘佥谓其战也,至阳平,以降胡烈’之载。故而此处之‘关口’应是指阳平关,而非关城。

阳平关内姜维并未配置重兵,蒋舒至阳平关后,顺势开城出降。故《钟会传》、《晋书·文帝纪》中皆提及攻陷关城,却无如何攻破阳平关之描述。

又《三国志 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载,‘拜子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又临危授命。’换言之,傅佥是景耀六年(263),战争开启后临危授命被调往关城,并非原守将。

而原守将则是蒋舒,此亦解释了蒋舒为何能够轻易带兵离开关城,前往阳平关。故傅佥虽然死守关城,但毕竟是临时授命,蒋舒却掌控关城多年,出降前必早所安排。


但此时仍有一个问题并未给予合理解释,即关城之地既然如此重要,史书中为何未有蜀军救援、抑或救援未果的相关载录……

《资治通鉴》载,‘翼、厥北至阴平,闻诸葛绪将向建威,留住月余待之。’显然‘比至阴平’指的是廖化部,不可能是张翼、董厥部。但两部同时救援前线,廖化部已与诸葛绪对峙阴平月余,翼、厥军方至汉寿,从时间上无法解释。

故而《资治通鉴》推断,翼、厥军有延迟,又与《姜维传》‘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相结合,进而得出翼、厥军‘留住月余’之语。

但并非翼、厥军有意延迟,是钟会军一路势如破竹之速度,超出了蜀汉之预期。故翼、厥军并非在汉寿城驻守不前。《姜维传》有明确指出‘翼、厥甫至汉寿’,即刚到汉寿。

以此推之,廖化所部必然不是从成都调军,应是直接从前线调军。故而廖化轻军速行,比翼、厥军快上许多。

而廖化早一步增援阴平,汉寿理应知晓朝廷增兵阳安关口之策略。参《姜维传》有云,‘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参乐城、汉城守军各五千之兵力,汉寿作为军事重镇,兵力亦不会过低。

但从钟会军攻陷关城,直至翼、厥援军赶至,史书中未有增援关城之相关载录。进而推之,廖化所部之兵力或许即包含汉寿驻军,以致汉寿城无多余兵力北上救援。


参《姜维传》载,‘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

显然朝廷认为阴平方面更加急切,故遣廖化诣沓中是谓「救援」姜维;而汉中关隘易守难攻,遣张翼、董厥军诣阳安关口,却是「诸围外助」。

综上所述,蜀汉高层对待前线战况,亦是轻重缓急、有所区别。却是未有料到出了蒋舒这样地纰漏,以致钟会军一路势如破竹的进兵至剑阁,进军之快完全超乎蜀汉朝廷的意料之外。

以致蜀汉的主力大军方至汉寿,同时亦将姜维的战略布局完全打乱。而就是蒋舒这么一个平日里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却生生断送了蜀汉最后的气运。

关灵净妖❤師化魂注

文集目錄   |   前篇:赞姜维最后之荣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妖言三国:屌丝蒋舒逆袭蜀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nr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