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晋风华》。实在是因为喜欢魏晋风度:重精神、重外表、风神洒脱清丽、才华不拘一格。
不过读这样的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于是,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恶补历史知识的。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魏晋乱世,篡弑频繁。士人朝不保夕,内心痛苦郁结。生命的无常让人们没有安全感。相互的试探、讽刺,是名士之间的一种把戏。评品他人,也是风气。在这样的风气中,有对世俗礼教的挑战,也有对自己学识的卖弄。如此,一时也成为一种另类的风尚。让人不由感叹:清谈是为真理而来,然而真理是什么?断舍离的智慧,忠于内心的召唤,又是几个人能做到的?追问生命的本质,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呢?
魏晋名士告诉你:酒诗不分家,越喝越自在。就算喝了酒,写诗还须靠才华!关于名士的故事,《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很多,这本《魏晋风华》就是依着《世说新语》来梳理和描绘的。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音容笑貌在书中依然栩栩如生、神态跃然纸上。
一.清谈名士,不同选择、不同结局
清谈大师殷浩,隐居时,时常有文人雅士前来拜访,因清谈功力超群,被人捧到天上。众人一致认为,少了他,这世间苍生该怎么办?出山了,也作出了成绩。却因为政治斗争,一仗惨败,被废信安,无人问津。以致于他想要清谈,都没有人陪,只好读佛经渡日。留下了“咄咄怪事”和“拾人牙慧”两个成语后,孤独死去。一声叹息。
另一位清谈大师严光,被后人评价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纯粹的隐士。他的隐逸与政治立场没有关系,是完全出于个人的价值观。有人指责批评他:于清明之世、遇清明之主,仍拒不出。用白话说,就是:“如果不是刘秀收拾乱世,哪有你在江边安然垂钓的机会?”
严光可以和君主聊天、渴酒、叙旧,甚至可以随性地把脚放在君主的肚皮上。却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隐居山林,在富春江边垂钓。北宋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魏晋名士告诉你:酒诗不分家,越喝越自在。就算喝了酒,写诗还须靠才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他把”你是你,我是我”的界限,分的很清楚。守住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这也是受人敬仰的原因吧。
拾人牙慧,人言可畏。评论他人和面对他人的评价,是否走心?或是是否要影响自己的决定?这,又有多重要呢?凡事还是客观叙述为好。毕竟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说的人,别用道德去绑架他人,别用语言暴力去伤害他人;听的人,也要学会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学会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二.何为清谈?
魏晋清谈,或在林下,或在室内,名士们身着宽松的长袍,手持用白玉做柄的拂尘,辩论时将其来回摇摆。内容以《老子》、《庄子》、《周易》为基底,引发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形式上有两种:一是两人辩论(或有旁观着欣赏),二是大家一起议论,有个主持人。清谈场面往往非常激烈。讲求机锋、辩悟和顿彻,有禅宗的影子。
清谈除了具有学术色彩外,更多的还带有社交和益智功能。它通过玄理和言辞技巧,最终难倒对方,使之理屈词穷,以双方一起达到通彻为最高境界。
其实,对于清谈,我特别好奇。是对魏晋感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傲然的风骨,互不言语,就是交流。没想到,书中这么一解释,倒有一种辩论会的感觉。而文人雅士之所以热衷清谈,也是一种政治需要。通过清谈崭露头角,是走上仕途的一个捷径。
不过,名留青史、引人向往的,往往是远离了世俗和名利的清谈,亦所谓神明之交。取竹林七贤中阮籍的一个故事分享。
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听到。(这里的啸,资料记载就是“吹口哨”。)
当时传说苏门山有一隐者,叫苏门真人。阮籍好奇,进山拜访。在峰顶处,有一人抱膝而坐。阮籍上前与那人对坐,对方面无表情。
阮籍与之谈上古玄远之道,不语;谈修身养性之术,也不语。只是用眼珠凝视着阮籍,一动也不动。于是,二人对视不语,直到暮色渐起,那人仍面无表情。阮籍忽有所悟,对之长啸。
那人突然笑了,说:“你可以再啸一次。”阮籍于是又啸了一番,尽兴下山。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清远之声,响彻山林,啸者正是那苏门真人。
这个貌似有些滑稽的故事,从侧面道出魏晋时的一种观点: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不如不说。
阮籍后来琢磨出隐者沉默的缘由:两个人坐在山顶,林木莽然,天人合一,又有什么可说的?说些什么才能讲清楚此刻的心旨?言不尽意而啸尽意,它自能抵达玄远幽深之境,而两啸相应,正是神明之交。
三.何为名士?
东晋王恭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读过这段话,你会发现,名士,首先得有钱。所以,名士多出自高贵门第,不会为生计发愁,他们往往不过问且耻于说“钱”字。作风奢华。
再者,得有闲。有空聚会,有空读《离骚》,有空痛饮酒。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名士们不为生计发愁,才有机会亲近心性,才有资本无拘无束。
3.1名士彼此尊重、猩猩相惜
取意境美到云端的两小段故事:
其一:
首先交待,文中提到王之猷,是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个故事完美展示和诠释了魏晋情怀——我不愿做我不想做的,我每一刻都为内心而活着。如果这世上有一个神,那就是我瞬间的内心。
其二:
晋武帝司马炎与诸葛靓是小时候的玩伴,现在一个为皇帝,一个为亡国叛臣之后。
武帝想见诸葛靓,苦于没有理由,就请自己的叔母琅邪王妃即诸葛靓的姐姐诸葛氏从中调停,但仍不得诸葛靓的原谅。
诸葛靓住在这位姐姐家,听说晋武帝来了,就躲在厕所。武帝也不生气,拉他出来一起喝酒。两个人喝得都有些多了,晋武帝说:“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情景吗?”这一问,让诸葛靓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说:“我们两家有世仇,但我却没能像豫让那样吞炭漆身,矢志报仇。我已经很惭愧了。”
司马炎为自己引起诸葛靓的痛苦记忆而惭愧不已,起身退出。
司马炎是一个名士皇帝。他身上保持着士人美好的修养和品质。魏晋时代的政治风云虽残酷,但在大多数皇帝的潜意识里,与臣子有一种平等的关系。君臣关系非常质朴。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3.2.名士也玩“极简主义”
话说,之前有提到:士,大都出自名门。于是作风奢华,从来不屑于谈金钱。也有布衣出身的人厌恶清谈,厌恶名士的作风。
可见任何一种学说和精神,都有人喜有人厌。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要看你站到哪个角度去看,要看你的立场和出发点。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更何况,并不是所有名士都作风奢华。
某年,江陵一带逢水灾,收成锐减。作为地方长官,殷仲堪吃饭时,米粒掉了,也不忘记捡起来放到嘴里。他曾对孩子们说:“不要以为我官做大了,就可以抛弃以前的生活习惯,其实没什么变化。安于清贫是士之本分,怎能因攀上高枝而忘了这根本?尤其在名士们经济很宽裕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做到安于清贫和身无长物。的确难能可贵。穷,节俭,是无可奈何;富,节俭,才是真境界。
再说一个关于名士节俭的故事。在东晋后期的名士圈中,王恭是排名三甲的人物。他是在大雪天穿着用仙鹤羽毛制成的大衣走在街头的富贵青年。风神从容洒脱,路人都认为他是神仙中人。
当他身下坐的新竹席被友人讨要后,就只能坐草垫子。友人听到消息很吃惊,跟他说:“我以为你有多余的,才找你要的呀!”王恭却答:“看来你并不了解我。我为人有一原则,就是身边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看上去,好像这是一个关于节俭的故事。但是,身无长物跟节俭无关。说的是名士的一种境界:我所拥有的,定是我必需的。不需要的,多一分都没有。这是一种简约与自足的状态,一个人的内心因此才不会被欲望牵绊。这会不会是最早的“极简主义”?
看来,我们现在所倡导和学习的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生活概念,在1000多年前的名士中,就已悄然流行了。
3.3. 游侠打劫也有名士风度
我说魏晋名士重精神大于重物质,你肯定没意见。如果说,魏晋时期是一个大胆咀嚼生命之美的时代,你也不要有意见。
魏晋之人心性坦荡,品评人物更多的在关注人的形貌、风神和气度上。关照和肯定的是个体的生命之美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时代下,人人都注重自己的风神。
戴渊是扬州人,少好游侠,经常带人蒙面伏于芦苇荡,于江淮间抢劫过往客商。
有一次碰到陆机由江东返回洛阳,带的东西很多,装满了船头,一下子就被戴渊盯上了。戴渊在岸边盘坐于胡床之上,舞剑调度,指挥着手下抢劫,动作瀟洒,面色从容。陆机看个满眼,不禁于船头赞叹:“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
连一个强盗在打劫时,都超有风度,一个时代的气质由此可见全豹。
在魏晋品评中,论者往往用鲜美光洁的词语来形容名士,如“清简、温恬、高迈、清令、远致、弘通”等。他们对美的外表也会进行深情地肯定。他们认为“以貌取人”是件相当靠谱的事,一个人的内在,他的思想、精神、品质和风格,一定会通过外貌体现出来。这就是魏晋之人的可爱之处。
3.4.名士的酒与五石散
前文说过,名士的特征之一是:“痛饮酒”。魏晋时代,全民嗜酒,屡禁不止。
竹林七贤人人好酒,每每在竹林聚会,都是吟诗弹琴痛饮酒。七贤之一刘伶,被评为当时的职业酒鬼。他并无所长,仅仅只是好酒,就名留青史。
魏晋名士告诉你:酒诗不分家,越喝越自在。就算喝了酒,写诗还须靠才华!而魏晋名士之所以嗜酒,被人认为是服用五石散的 连贯行为。五石散是东汉医药大师张仲景的发明。服用时,需用温酒行散。
在目睹了时代的无常风云后,在脆弱的繁华中,尽管服药后最终伤害身体,但崇尚即时行乐的人们还是争相服用。这背后,除了他们的虚无与堕落,还包含着多少无奈与伤感呢?人们借助美酒,取得精神上的超脱,以达到放旷不羁的境界。
想想李白,写的诗浪漫豪迈,跟他时常饮酒到半醉半醒有很大的关系吧?当年接到圣旨,皇帝要求他写一首赞美杨贵妃的诗。一般来说,把写诗作为一项任务,出的作品必是严肃的。没想到李白喝到酣畅之际,看到在花园中赏花的杨贵妃,觉得她实在美出天际,欢喜中竟然写出了“云想衣赏花想容”这样浪漫唯美的《清平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这首大气豪迈的《将进酒》,一般人不喝点酒,都读不出气势。不知诗人当年作这首诗时,喝了多少美酒。
三千年来,历代女子,诗词登峰造极者,仅李清照一人而已。据考证,李清照是个确实的酒鬼。她有多爱喝酒呢?据不完全统计,在李清照存世作品里45首,有23首都是关于喝酒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喝多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又有什么关系?以前不懂,现在读着这意境,想像着一位天真烂漫的女生,喝到微熏在荷花池中转悠,着实可爱。
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优沃,书香家庭、文人聚会、思想开放,她时常和家人以酒会友,不亦乐乎。而后半生的坎坷和颠沛流离,让她尝尽了世间的辛苦。好在她有酒可寄托愁思。
时下正红火的“才女教授”杨雨,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她带导的同学们一起聚会,时常会小酌一番。读《将进酒》会再多喝上几杯。一边聚会,一边行酒令。放松又有趣。事后学生们才反应过来,原来教授是在考查大家的知识量。据说她的选修课,在校园里也是一票难求的。学生们特别喜欢。
可见酒是个神奇的好物!适当饮酒不过头,也是雅事一庄啊!
3.5.名士聚会成就《兰亭集》
说到酒、说到诗、说到聚会、说到魏晋名士,那就不得不提《兰亭集》,更不得不提王羲之留名千古的《兰亭集序》。
我在很小的时候,曾看过《兰亭集》的小人书。字只能看懂大意,图的形态很美,意境引人入胜。我并不是要刻意记得。只是读书至此,忽然想起。那画面还在我眼前浮现——一群文人雅士坐在溪边,衣着飘逸、形态自若。荷叶托着酒杯漂在清溪之上。他们喝着酒、写着诗。豪放中流露出内心的真性情,自在又文雅。让人心生向往。原来我对魏晋风华的向往之情,打小就在心中种下了种子啊!
书中记载,这次雅集由王羲之发起并组织,永嘉乱后渡江的魏晋世家差不多都到齐了。与会者不少是高官。但是东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
永嘉乱后渡江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南渡。人们于动荡中从中原故土迁移到山水秀美的江南。面对秀美的山川自然,东晋名士主动去欣赏它、爱惜它、赞美它。形成了山水审美之游的风尚,并由兰亭名士完成了精神史上这最简约也是最浓郁的一笔。寄情山水实是无奈之举,融与自然中才能更好追求宁静忘我的状态。
所以说,这不仅是一次诗会,一次名士的燕集,还是一次春天的酒会,一次清谈的盛会,一次山水间的旅行。呆看光阴,寄情山水,兰亭的忧郁来自人生的残山剩水。当时的一位名士孙绰说过这样的话:“明山秀水,可化心中郁结。”
魏晋名士告诉你:酒诗不分家,越喝越自在。就算喝了酒,写诗还须靠才华!说东道西,似乎总也道不尽魏晋名士的模样。华丽的成长都是在冲突中完成的。魏晋时代,崇尚精神的自由和高洁。可时局动荡,他们的内在是包含了多少愁绪,才会痛饮酒、服五石散、寄情山水间来追求玄远的境界?
我们向往的自是那些美好的部分。他们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性情率真、爱惜自我。他们高旷美好的品格,透过千年的时光震憾着我们的内心。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纵然再有才华,也渺小如尘埃。幸与不幸,也是运气。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伟大的时代里,平静、自在地活着,是件很幸福的事。
书屋积存美好的书,也会有公益课堂和沙龙,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思想。欢迎大家加入我的行列,一起传播爱。你的每一次中肯的评价和分享、你的每一次转发和推介、你的每一次参与和收获,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陌上公益书屋长期招募志愿者,有想法的可私信留言给我。
书屋长期接受各机构公益讲座分享。我会配合大家来组织活动。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分享给大家。
书屋目前推出的《个体心理学之正面管教认知系列》公益课程,也可分享到各个教育机构。有需要可私信我接洽对接。
书屋地址:堡子村环岛华夏世纪广场B2509
魏晋名士告诉你:酒诗不分家,越喝越自在。就算喝了酒,写诗还须靠才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