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文学
《抵达之谜》:一次又一次上路,究竟为什么?

《抵达之谜》:一次又一次上路,究竟为什么?

作者: 握瑜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18:06 被阅读571次

从本月初就开始看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已经看了二十多天,从最初的难以进入沉浸状态,到现在为止,已看了两遍,却仍然意犹未尽,似乎也像是一个谜团。

《抵达之谜》

了解到奈保尔是去年夏天经由一位老师的推荐。看了他最有名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之后,我随即就喜欢上了这位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裔英国作家。所以,当听说我家先生单位图书馆有奈保尔的书时,我挑了这本《抵达之谜》。按理说这本书早就该还了,我还是想再多看看,因为一旦归还估计就是和它永别了,心里竟然有些不舍。这一方面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确是一条真理,另外也说明我对书还是有占有欲,当然还说明我对它的喜欢程度。

不过,《抵达之谜》与《米格尔街》的风格完全不同,粗看上去,简直不会相信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米格尔街》是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位于南美洲的英属殖民地——西班牙港,一条街道上居民的故事,语言轻灵、童真、幽默,读起来感觉妙趣横生。而《抵达之谜》则节奏缓慢,常有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如果你看到第十页还没有弃读,我绝对佩服你的耐心,书中的五个章节——杰克的花园、旅程、常春藤、乌鸦、告别仪式,看起来也显得很松散,联系不是很紧密。

说实话,刚开始看《抵达之谜》时,它几乎能充当我的安眠药。可是,我还是想搞明白,为什么它被誉为奈保尔“最无可挑剔”的一本书,也是“最耐读”的作品?据说,我们不应该总是读那些没有难度的书,所以,我还是让自己坚持了一下,而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所以感觉还是很庆幸。

奈保尔

有人说《抵达之谜》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还有人说这是一部类似《瓦尔登湖》的散文集,而凤凰网主笔、作家、导演柴春芽认为这是一部跨文体作品,这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

因为,如果说是自传体小说,它的大部分内容又是在写作者客居十年之久的英国威尔特郡一座庄园的变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故事,作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观察者和讲述者,虽然其中也穿插了他个人的很多思考和感触;如果说它是散文集,其中又有众多的人物和情节,虽说情节并不算紧张、曲折和离奇,但写到死亡的人物就不下七八位,而且有些人物即便着墨不多,也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当然,它也有一部分自传的性质,尤其是在第二章《旅程》中,作家详细讲述了他从十八岁到知天命的漫长岁月里,怎样追随梦想,从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小殖民地,来到遥远的宗主国求学,又怎样将频繁的旅行变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一次次出发,一次次上路,又怎样从一个怀揣写作梦却苦于找不到写作主题、人和作家分离的少年,终于成为一个身在英国的“外国”作家。

而书名《抵达之谜》的来历出现在该书的三分之一处。那是作者客居庄园的小石屋里悬挂的一幅超现实主义画作的名字,画的是一座港口,废弃的街道上有两个人,都包的很严实,一个也许刚到达,一个也许是港口当地人。画面荒凉而神秘,作者感觉它表现了一种抵达的神秘。他刚到庄园时手头正有一部写得很艰难的书稿,而他一看到这幅画就得到灵感,希望将来能写一部叫做《抵达之谜》的书,甚至还为此开了好几个头。

而多年后最终成稿的《抵达之谜》应该和最初的设想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从他写的那个开头的片断来看,似乎属于虚构的作品,而我们现在读到的《抵达之谜》可以确定的是,它属于非虚构类作品。

那么,作者为什么对“抵达”一词如此着迷呢?这要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寻找答案。

实际上,在奈保尔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对他所生活的地方来说,他都属于外来者。这也是他总是缺少安全感的缘由。

他出生在南美洲的特立尼达岛,最早是哥伦布大航海时发现的,先是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他家居住的地方也叫西班牙港。西班牙衰落后,特立尼达又变为英国殖民地,所以又从同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迁来大批的印度人,其中就包括奈保尔的大家族。

或许正是因为找不到身份上的认同,缺乏归属感,自从十八岁第一次离开出生地特立尼达前往英国牛津求学开始,奈保尔总是在以陌生人的眼光打量他身处的环境,也一次次发现眼前看到的和原先想象中的不是同一个世界,总要去适应每一次心理上的落差。他第一次到伦敦时,原以为早已从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了解了这个地方,但是没想到竟然那么陌生。而他在离开五年之后第一次回到特立尼达,以及之后每一次返回,都会发现很多变化,才知道那里再不属于他,虽然这里已成为他写作的永恒主题。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份,才成就了奈保尔作为一个移民作家所取得的不凡成就。至少,每一次出发和抵达都赋予了奈保尔作为作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质——敏感。

其实,又何止是奈保尔,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时常想远行,又时常想回归。

想起去年十一月,在离开大学校门多年以后,我利用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机会重回母校。记忆中校园外山坡上随处可见的茶园和松林早已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喧嚣的环路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甚至校门都不在原来的位置。本来多少带着寻旧的情怀,但事易时移,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去发现过去的影子。心里的感受真是说不清的复杂,陌生、失落、失望、伤感,似乎都有。幸而有那么一瞬间,微风送来一缕樟树特有的清香,提醒我还有一些不曾改变的东西。

看完《抵达之谜》,难免要思考,我们一次又一次上路,究竟为什么?或许其中也有我们各自的“抵达之谜”吧。

相关文章

  • 《抵达之谜》:一次又一次上路,究竟为什么?

    从本月初就开始看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已经看了二十多天,从最初的难以进入沉浸状态,到现在为止,已看...

  • 2020-08-16

    看了电影《抵达之谜》

  • 抵达之谜

    都市的色彩淡漠了春的律动, 匆匆的人海淹没了理想的寂寞。 玉兰花的芬芳溶解了阳光的暧昧, 我仿佛走了一百年来朝圣她...

  • 抵达之谜

    有多少了解的,不了解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

  • 中欧抵达之谜

    我是在江南的一个阴雨天里遇见刘子超的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的。彼时我也在旅行途中,江南城市的傍晚小雨霏霏,入秋时节...

  • 关于《抵达之谜》

    县城影院复工的第一天,时隔224天以后重回影院,看了2020年的第一部电影。 上一次看电影已经是去年12月22日,...

  • 诗、抵达之谜

    回溯它星河的轨迹, 沿着宇宙尽头, 跌坠入奇妙的森林,相遇于一点, 我会问有什么奇妙,答案确是无声的,它写在昼宇,...

  • 电影之《抵达之谜》

    看着电影里的卡带有点勾起自己过去的回忆。青春是冲动的,人在冲动之下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感觉影片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 抵达之谜(每周记12)

    (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8月11日) 1 关于奈保尔的《抵达之谜》,有人称之为现代版的《瓦尔登湖》,“字字...

  • 《十问》黑洞究竟是什么?

    人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究竟人与天地的关系是什么?究竟有没有灵异空间?是未解之谜,还是不存在的事实,还是障眼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抵达之谜》:一次又一次上路,究竟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uk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