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父母的语言可以造就3000万词汇的差距?

父母的语言可以造就3000万词汇的差距?

作者: 平仄之间 | 来源:发表于2019-05-28 18:56 被阅读0次

    成为妈妈之后,我看过很多育儿书籍,有些看过就忘记了,有些做了笔记,但是没有认真的写下过大段的心得,近来尤其觉得自己看书如流水,什么都没有留下。

    从这本书开始,我想记录下自己的心得,记录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阅读又更深入了一点,这种感觉非常好。开始吧。


    仅靠日常说话,就可以造就3000万词汇的差距吗?书名还挺让人心动。

    父母的语言可以造就3000万词汇的差距?

    父母的语言教育启蒙?这还需要启蒙吗?父母们当然不会对着牙牙学语的孩子说大段的话,由浅入深,有难到易,这道理谁都懂啊!

    况且,学说话这件事,是一个健全健康的孩子发育到一定时候一定会做的事。

    即使知道自己知道这些道理,但看到封面说,“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我还是两眼放光,功利性的冲动还是促使我翻开这本书——谁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个学习型大脑!

    孩子的大脑可塑性来自语言?

    我是文科生,高中没学生物,一些概念我只能照搬过来,整合一下。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如果没有类神经连接这些神经元,那么即使数量高达一千亿,也毫无意义。

    同时,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注意,是每一秒。类神经连接连接起神经元,构成了极为复杂的脑回路,从而影响大脑的所有功能。

    不过呢,我没有查到书里提到的“类神经连接”是个什么概念...书中提到,在人最初的三年中,类神经连接的爆炸性丰富程度非常大,如果持续保留这种爆炸性丰富度,大脑会超负荷运作,所以大脑会通过突触消减来消除那些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那些较弱或是不常使用的连接。

    这与脑细胞与脑突触的另一个研究不谋而合:

    人脑大约有140万亿的脑细胞,突触就是连接脑细胞的神经节点,也叫神经元。信息就是通过突触,从一个脑细胞传递到另一个脑细胞的。脑突触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就是0—6岁这个时期。而0—3岁的婴儿脑突触增长得最快;3—6岁速度减半;6—13岁速度又减半;13岁以后,脑突触虽然也有成长,可是速度相当缓慢了。那么脑突触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脑细胞间就会形成突触,传递相应的信息。在脑突触高速发展的阶段,接受到相同信息所产生的突触就比较多;相反产生的突触就比较少。突触的产生很重要,但如果所产生的突触不经常刺激或者使用,它就会逐渐退化。这是法国生物家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

    也就是说:人在0-3岁时,大脑发育非常迅速,如果在这段期间抓住机会,反复地、合理地刺激大脑,那么很可能为一生的学习与成就带来极大的优势。语言发展,的确是大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研究的数据来看,大脑发育是有其规律的,但不是说只有人生最初的三岁才有关注价值,我更赞成活到老学到老。

    都说三岁定终身,前三岁应该是为孩子建立学习的习惯,父母建立与孩子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这两个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妈妈,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就热切的希望孩子可以有个非常聪明的大脑!我不希望夸大基因,但基因确实很重要。不过现在我坦然了很多,只要他大脑正常发育,一切身体功能健康正常,就足够了。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前三岁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而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

    以我浅薄的大脑相关知识,我不能认同这一点。人早在胚胎时期,大脑就开始发育了,且出生之后,视觉、运动的发展先于语言发展。如果有相关专业人士看到,恳请给予更权威的指导,叩谢!

    不过我诧异的还是3000万词汇的差距,似乎很不严谨。

    3000万词汇差距从何而来

    3000万,震惊归震惊,我很好奇这个数据如何得出。

    来看看书中的调查数据:

    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

    工薪阶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1251个

    高收入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2153个

    还有一份更详细的研究报告:

    父母的语言可以造就3000万词汇的差距?

    我们把两个数据结合来看: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一年听到的单词量达到1100万,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2153个,高收入或脑力劳动者不去管它,只看数据。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

    1100万/每年÷365天÷2153≈14小时/每天 

    也就是说,每天要说满14个小时,平均每小时保持2153个单词量(单词可少量重复)的前提下,才能在一年时间里达到1100万的单词量,当然,每天能保证总计30137个单词也可以。作者是美国人,说的是英语单词,我们来换成汉字。

    中国人平常人的语速是100-200字/分,折中一下,就150字/分,考虑到对孩子说话时会适当放慢语速,就按120字/分来计算。

    30137字÷120字/分÷60分≈4.2小时

    我自己考虑了一下,这个要按质按量的完成,算上读绘本的时间,说满4.2个小时,确实有点累人啊。郭德纲家里肯定能保证这样的词汇量。

    说真的,我算完这个数据,对这本书的严谨程度打了个不大不小的折扣。不过我很快释然了,毕竟我家不是高收入家庭......那么,就只能向高收入家庭的词汇数量看齐,说不定以后能变成高收入家庭呢!

    既然平均每天的任务量明确了,那么只要管够量就好吗?嗯,显然不是,作者提出了3T原则,来指导一下实践。

    3T原则

    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一 共情关注: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这个要求很细微,要求父母去有意识的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

    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喜欢让孩子挑玩具,我则在一边看他喜欢哪一个玩具,如果他拿起蓝色的小汽车,我会跟他说:宝宝喜欢蓝色的小车。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共情关注,但主动关注孩子的兴趣点,确实很容易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增进亲子感情,最终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有助益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共情关注的“克星”是电子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上瘾,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

    二 充分交流: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我想这是在说,父母要尽可能的说丰富的词汇,不要简单的重复某些固定的语句。

    我婆婆跟我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我婆婆认识两个同龄的阿姨,一个带孙女,一个带外孙女。带孙女的阿姨非常活泼,喜欢说话,她的孙女也非常爱说话。另一个阿姨则性格沉静,寡言少语,所以她的外孙女也很少说话。我话不算少,而我婆婆比我爱说话,在我和我婆婆的双重影响下,我儿子的话也很多,很有意思。

    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说话或是说很少的话,要知道那个一脸懵懂的小宝贝的大脑在飞速发育呢,从他/她一出生,就可以跟他/她交流了,如果在语言交流的同时进行眼神交流,就更好了。

    曾经有一次,我看着孩子的眼睛,笑着对他说:宝贝,妈妈爱你!于是,我得到了一个最最甜美的回应,他笑着扑进我怀里,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此后,我儿子经常会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妈妈,我爱你!太幸福了!

    三 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对话。

    这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共情关注”,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接下来就是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达成“轮流谈话”。

    首先,耐心很重要,尤其是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他/她在大脑中搜索词汇的时候,千万不能着急的替他/她回答。这对于急性子的父母,可能是个挑战。

    其实,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更好的达成谈话。尽量不要使用一般疑问句,如果孩子只会熟练使用“是/不是”“要/不要”这样的词,那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

    还是挑玩具的例子,在孩子开始会说话了,我就把他喜欢的一些玩具放在比较高的地方,让他描述要哪一个玩具,我再拿给他,不能只说“那个”或“这个”,要明确说出玩具的名字或是特征才可以。

    如果孩子有喜欢的玩具、书籍或是动画,可以就这个事物进行轮流谈话,哪怕对话很短也没有关系,随着孩子词汇量增加,他/她自然可以越说越多了。

    关于3T原则,书中展开的比较多,有兴趣还是建议读一读原著。

    回归日常

    我不想把自己变成书袋子,我更喜欢在读完一本育儿书籍之后,将其中的精髓转化为自己日常育儿中的一个小变化。

    一直对着孩子长篇大论没有必要,一小时非得说满两千多个字也没有必要,这本书的精髓对我来说就是:

    日常与孩子多交谈,说话内容更多样一些,用语涵盖空间、数字等各类词汇,变着花样肯定孩子。

    在我看来,就是这么简单。育儿就是日常的一切。

    小小的吐槽

    这本书在理论部分的陈述总有种凌乱的感觉,相关的引用也没有,有些小章节的逻辑之间略混乱,类神经连接的概念不清不楚。

    不过总的来说,不影响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语言可以造就3000万词汇的差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ic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