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当下,关于投资的话题层出不穷,哪怕是平时不接触股票的人,平均三天也可以接到一通所谓股票内幕消息的售卖电话。当知识付费的风潮似乎慢慢过去之后,有关给自己投资的诸般种种也开始甚嚣尘上。
诚如那句话所说,只有当潮水退去之后,我们才能看清有多少人在裸泳。所谓的投资自己,所谓的自律,很多时候,也都只是沦为了一时兴起而已。任何事情,只有加进时间的维度,才会逐渐显现出其自身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要给自己投资,要做时间的朋友,可是最后往往变成了与世界做交易。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求学苦读,似乎都陷入了这个奇怪的畸形圈。
人们的每一次礼佛行拜,除了口口念念的虔诚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在民间,有一种还愿的说法,就是如果某位神仙圆了我的某个愿望,到时候我一定会在约定的时间再次带着各种丰盛的奉品回来,是为还愿。
大多数人行走在世上,对眼前的利益与现实看的尤为重要。但凡有“长期”概念的人,基本上都属于幂律定律中的20%。
自古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与世界做交易,习惯了即时反馈,习惯了随时随地的得到结果。因为早在非洲大草原时期,我们一旦听到草丛中有任何异响,容不得我们再细致观察、思考,唯有立即作出反应的先辈们,慢慢的将基因传承了下来。当初那些习惯思考、拥有长期思维的先辈们,大都被草丛中的危险所吞没。
由此可见,所谓的延迟满足、长期思维,其实是有点反尝试、反基因的。通常的做法是,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与世界进行确定性的交易,然后收取一个可以量化的结果。而那些暂时只有投入——特别是投资自己——短期内无法量化结果的事情,很少有人可以很好地坚持下来。
时间给予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可是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哪有什么公平而言,尽管在客观上来说都是24小时,可是总有人拥有了更高效的人生。那些我们以为开了挂的人生,无非是将时间量化到了细微的地步,将精力分配给了更加重要的事情上。
数十年前,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风靡全球,而今依旧属于畅销书行列。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区分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deadline。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最后的期限内才能勉强完成任务。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会无休止的纠缠于各种细节。
如果你有一天的时间,那么你就会用一天的时间去做各种所谓事无巨细的准备。如果你有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同样会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做同样事无巨细的准备。所谓的准备,无非是给所谓的完美一个无休无止的绵延。
回到给自己投资这件事情本身,无论是健身还是学习,肯定是无法短期内看到结果的。那些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往往到最后都归于毫无声响的寂灭。能够对抗多巴胺,能够在时间的维度内,不断绵延,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不反对与世界做交易,但是如何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短期交易,更多聚焦于长期,从而提炼出更具效应的事情,才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若从眼前看,或许投入产出比不成比例,若是拉长时间线,从长期的维度看,反而是杠杆作用的最佳呈现。利用时间的杠杆,一点点翘起世界,不是一种妄想,更可能是一种逐渐接近事实的真相。
罗振宇提出一个理念——时间的朋友,或许,唯有那些逐渐与时间一起慢慢行走的人,才会走的更远。
一切万物,只要融入时间的维度,就会变得不一样。那些散播在时间上的星星点点,慢慢凝结成一段段时光的掌纹,最后零落成一副晕染的山水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