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校长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原因是这个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在本校120周年校庆发表致辞时,要求北大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但他将“鸿鹄(hú)志”读成了“鸿浩(hào)志”;同时他还将“莘莘(shenshen)学子”读成“菁菁(Jīngjīng)学子”。曾连续在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大三所重点大学任校长的人,在演讲时频频读错字,惹得众人唏嘘不已,在舆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发民众的热议:
“北大校长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把‘鸿鹄’念成‘鸿浩’了![捂脸]”
“堂堂北大校长,连鸿鹄二字都不认识,这是初中课本里的吧!简直是‘抬’笑大方。”
“北大校长的水平都这样,可想而知北大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北大师生和北大校友心情很复杂……林建华,真伟大,一夜成名毁北大。”
随后这位校长写了一封言辞切切的道歉信,不乏真切坦诚,受到北大师生、校友以及校外人士的称赞。读错字的人太多了,据说清华,人大,厦大的校长都在公开的场合犯过同样的错误,道歉的也只有林校长一人。
在百度中发现了这样的文字,“他在浙大实行放权,给了学院相当大的自主权,这个对于学科专业的发展来说其实是有好处的——学校机关管那么多的学科专业,管的人却对很多学科专业不够专业,导致办学不专业。关键是,这一刀切下去,会动很多人的奶酪,一个空降的校长,没有自己班底,敢在中国排名第三的高校(之一)做这种尝试,还是很值得赞赏的。”评判一个校长优秀与否,关键是看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助推作用。作为一名1955年出生的中管干部,又不是院士身份,林其实已经属于超期服役状态了。在59岁的时候接掌北大,说明他在浙大的工作还是得到组织上的认可的。”念错字这件事本应翻篇,全面理解他那篇致辞精神才是重点。
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的语文教师一直抹不去这一幕。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读错字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对于出自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鸿鹄志”,原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文老师应该都知道,这是初中的必考知识点,也就是说初中毕业的人都应给会读它吧?
但是堂堂北大校长,把初中生都知道的“鸿鹄之志”读成“洪浩之志”,确实太说不过去。中国第一学府的毕业生和校长,居然可以读错初中生都不应该读错的字,我们还在课堂上咬文嚼字,岂不可笑?我们的学生也许要问:您“鸿鹄”倒是没读错,可怎么没能到北大当校长?我必定语塞,无以言对。“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林校长,您把自己一些字没能读准确,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的原因归咎到您的中小学时代,归咎于文革。我想,这是不大公平的。文革时期确实影响了我们很多方面,但文革也不能是万能的出气筒桶,什么问题都可以算到它的头上。文革同时期,我们也走出来了很多优秀的科学、人文大师,比如莫言、贾平凹、史铁生等等。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也不同,受教育的环境也不同。但一样的时代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那命运也就会不同。
作为理工科著名学者,在科学方面,您可能确实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您也有长达数十年的任教生涯。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人文素养,语言交流是各个学科都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要用语言去交流,用人文素养去引导科学技术向人类受益面转化。这些年中,您完全可以有时间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接触更多的人文文化,毕竟您还当过重庆大学、浙江大学的校长。
读错就是“错”。你可以拿一百个理由来辩解或搪塞,但掩饰不住根本:语言素养不行。每个人都会有不认识的字,即使是专职的文字学学者也不能保证所有字都认识。然而,汉语常用字只有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加在一起也就3500个。大学教授掌握不了这3500个字是说不过去的。至于鸿鹄之志、莘莘学子、乳臭未干等也属常用词语,高中生也应该掌握。因此,北大校长在公开的、直播的庆祝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读错常用字词,是必须要接受批评的。更重要的是应引起的是语文教师对自身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一种公共素质,是全民应有的素养。记得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建议先考语文,考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学科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你是学不通的。”
语言文字修养的提高依赖于自觉的不间断的语言实践,必须读写结合方可事半功倍。在中学由于高考的制约,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有一定的重视,到了社会上后,很多人有些放松了自我要求 ,一迈出校门就再也不写文章了。很多人的写作黄金期就是高中时代,其一辈子写得最用心、最长的文章就是高考作文,高中一毕业就很少动笔。我总体感觉是,即使是老师,甚至是语文老师,写作能力和水平多少年基本是原地踏步,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核心问题就是不读不写不求进步,既体会不到语言之美,更创造不了美的语言。
我们这代人是在文革中接受基础教育的,像这位校长在道歉中说的,语言文字修养总体偏弱。既缺乏严格的启蒙训练,更缺少深厚的文化熏陶。可以说先天严重不足。正因为如此,更不能放弃。您还说,“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这话我钦佩您的谦虚,但不支持你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十年如一日,讲话总是今日的腔调,撰文总是那么几句话,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网友评论
我们小时候读语文,老师大都用方言教的,读错字是常有的。例如我就读错过芦荟,我们的中文系老师就讲错过三顾茅庐。但是严肃的大场合读错字就是不正常了。林校长的道歉与反思是对的,但是说自己不能保证以后不会读错,此话却是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