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5884/40399e577bf7aad0.jpg)
苏东坡说过:“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乞丐,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也正是他的这份豁达之心,让他在人生沉浮中,始终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在他被去除官职,贬至平民时,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日渐困难。
他没有自怨自哀,而是随遇而安,在门前开辟一块农田,跟农民一起学习耕种,衣食上自给自足,自称“东坡居士”。
有位农民告诉他,刚长出来的麦苗要让牛羊啃掉,再长出来的麦苗才会丰收,经过试验后,苏东坡在丰收时向农民登门道谢。
在生活中,苏东坡善于发现美食,他发现黄州人不爱吃猪肉,就研发了一道菜“东坡肉”,并教给人们炖肉的方法。
他无官一身轻,空闲时间多了,经常往返于城中与乡间,穿着农夫的短褂,走累了就躺草地上睡一觉。
有次去城里喝酒,等回乡时城门已关,他醉醺醺地爬墙而出,并作诗一首,要趁船离去,吓得太守赶忙来看他,却见他躺床上呼呼大睡。
我们喜欢苏东坡,不仅因为他杰出的文采,更是他身上简单快乐的幸福感。
他曾对朋友说:“水流,但水依旧在;月缺,但月依旧如故;物各有主,无需占为己有。”
苏东坡身上有一种真诚与善意,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温度,和无忧无惧的精神。
在被流放至海南时,他年龄已大,当地没有医生,他乐观地说:“一想到京城的人,有多少丧生于医生之手,就感到幸运。”
海南岛气候湿润,他盖起一件茅屋居住,经常席地而坐,与当地的百姓闲谈为乐,看到当地黎人与汉人有冲突,写文建议官员公平对待黎人,受到大家的尊敬。
空闲时,他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出《东坡志林》,并为《易经》、《论语》、《尚书》做了注释。
苏东坡自认与陶渊明的生活相似,一生和了陶诗一百二十四首。
而他们的不同之处是,陶渊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不适合做官,喜欢采菊东篱下,但苏东坡是不管身处何处,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把日子过成诗的人。
这源自于他随遇而安的态度,这并不是某种妥协或无条件的逆来顺受,它是一种在不幸面前依然乐观走下去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