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生于80年,也算是80后,一直觉得自己都还挺小的,可是算算今年都38岁了。
“我的故事有点复杂,要从我6岁那年说起。在我6岁那年,我爸爸去世了……”
这句话阿敏说过很多次,好多次跟别人敞开心扉聊天的时候都这样说过。
也不是说阿敏喜欢沉长的絮叨,只是好像不这么说,阿敏的故事就无法跟别人讲。
她的人生好像硬生生的被“6岁”这一年分成了两段,可偏偏6岁之前还是没什么记忆的。
她认为,“6岁”这一年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
多少年以后,她都会无数遍的想,如果没有“6岁”那年,她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呢?
想不出来。
6岁那年冬天,朦胧的记忆中,一大早,有人敲门,妈妈去开门,一会儿哭得哆哆嗦嗦的回来了,一进屋,妈妈朝躺在床上还没太清醒的几个孩子喊:“孩子们,快起来吧,你们的爸爸没了!”
对爸爸的死,阿敏没有太多印象,只记得一口水泥做的棺材停在院子里以及在送葬的路上,被舅妈一直往下压着头并不断的告诉着:“哭、哭、大声点哭”。
就这样,剧本就此改写,新的序幕就此拉开。
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爸爸的离开,让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阿敏一家的基本情况是: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阿敏和两个弟弟,阿敏6岁,大弟弟5岁,小弟弟3岁。小弟弟还因为1岁多时发烧导致癫痫后遗症,智力发育不足。奶奶当年50多一点,而爷爷比奶奶大整整20岁,爷爷奶奶有一双听话的儿女,就是阿敏的爸爸和姑姑。所以可以想象奶奶在爷爷面前、在一双儿女面前一向是比较受宠的,所以奶奶一向比较强势,是家里的领导。姑姑就在爸爸去世前一个月出嫁。
爸爸去世了,奶奶和妈妈本来的关系就不好,在一向强势的奶奶的眼中,妈妈成了外人,而且,奶奶还担心:妈妈年纪轻轻肯定会再嫁,那就有可能把阿敏和弟弟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还有最重要的是奶奶那时候还有姑姑,姑姑会帮衬的。
于是,奶奶想尽办法把妈妈赶了出门。据说,任凭妈妈怎么求怎么开条件都不行。
于是,阿敏和两个弟弟就这样变成了时刻跟在奶奶后面拽着奶奶衣角的“小可怜虫”。
跟着奶奶的日子,是过得缓慢及艰难的。
以前的救助措施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奶奶没有什么收入,每次开学或交公粮的日子,奶奶就去求学校、求村委会,把阿敏及弟弟的学费还有全家的公粮免掉。
还是爸爸在的时候,自家花生榨的一罐子油,阿敏印象中,吃了好几年,后来吃到嘴里都是发涩的。
阿敏喜欢吃大米饭,可那时候对她来说却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情。奶奶为了满足她吃“米饭”的欲望,偶尔用自己种的小米来蒸成小米饭。
由于家里的电线老化,既没有人也没有钱更换,所以家里总停电,阿敏几乎都是放了学赶紧趴在别人家大门前的台阶上把作业做完了再回家,不然回家还得费蜡烛。
一年到头全家的收入就是奶奶从年头养到年尾的那头猪。
奶奶偶尔不得已晚上出门就兜里揣一盒火柴,到感觉不好走的地方时才舍得划上一根。
多少年以后,阿敏想当年奶奶的心里多少是有些傲气和有持无恐的,她要是预料到后面会发生那么多事、会那么难,她或许当年不会那么任性。
两年后,阿敏爷爷去世。
爷爷去世的第二年,阿敏的姑姑竟然也因生孩子后突发病症而去世。
于是,奶奶的天真的塌了。缺钱还在其次,关键是日子艰难。
一般的零碎活奶奶可以带着阿敏他们几个干,可是需要搬运或操作机器干的活他们就干不了了。
眼看着地里的玉米因为没人能给浇上水而比别人的矮一半。
眼看着捌下来的玉米没人没车拉回去。
眼看着割下来的小麦没有人给帮忙从打麦机里打。
……真的是步步为难,就应了那句:富了深山有远亲,穷了身边无近邻。阿敏估计他们一家当时在所有的亲戚邻居眼中应该像瘟疫一样,谁也生怕粘住甩不掉。
人性使然,毕竟他们需要的帮助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的事,阿敏也不怪他们,反而感激那些年曾经给他们过一点点帮助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娘们。
但奶奶从未放弃过的一点就是让阿敏和弟弟上学,奶奶说过好多次:只要你们能上学,砸锅卖铁也得让你们上。
那个时候,阿敏听到的最多的来自街坊邻居的话就是:你奶奶不容易,你长大了一定要孝顺你奶奶,对奶奶好!
阿敏也时刻记在心里。阿敏当然要孝顺奶奶,没有奶奶,哪有她和弟弟几个。
但阿敏总是不愿意接受的一点是,在奶奶口中,妈妈总是那么的不堪,仿佛是无数个童话世界中的妖魔鬼怪。奶奶说妈妈是个疯子,绝不让阿敏和弟弟靠近那个疯子。有一次,妈妈偷偷的跑到学校门口去看她,这让阿敏战战兢兢了好多天,还把妈妈给她的一副白手套给扔了。
那几年里,不光“爸爸”这个词对阿敏来说是陌生的,“妈妈”也同样,在阿敏的世界里,只有奶奶。
世上只有奶奶好。
五年过去了,阿敏11岁那年,上初一了,在镇上的中学,离家里有3-4里路,冬天要上还上晚自习。有一天,阿敏的好朋友小华邀请阿敏下了晚自习后去小华家睡觉,阿敏早晨从家出门时就告诉了奶奶,所以当天晚上理所当然的没回家睡觉。等到第二天中午,阿敏放学回到家之后,突然发现,好几年没怎么见面的妈妈在家,而奶奶没在。她鼓起勇气问了一句妈妈,妈妈有点没好气的说:“你奶奶把我骗回来,丢下你们跑了!”
确实如此,从此,奶奶就真得不见了。奶奶没有跟阿敏说半句话就走了。阿敏突然想起来,就在前段时间的一天早晨,奶奶在帮小弟弟穿棉裤的时候,烦燥的说了句:“再不快点,我以后就再也不管你们了!”
这是暗示吗?
阿敏开始有点不相信,但多少天过去了,奶奶还是没有再出现,邻居们也都在议论纷纷。是的,奶奶的确就这样走了,阿敏心里没着没落的,又有点愤愤的:最亲爱的奶奶就这么不见了?为什么一个招呼都不跟我打一下呢?
但又没人可以说,就只好把这种复杂的感情埋进肚子里。
阿敏还听说,奶奶走之前,把家里的粮食能卖的都卖了,就这样留了个破败不堪的家和几个孩子给妈妈。
阿敏想:为什么要这样呢?难道我们不是奶奶最最亲的人吗?
阿敏和弟弟就这么被移交给了妈妈,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后来很长时间以后,不断的有奶奶的消息传进阿敏的耳朵里:奶奶去了市里,找了个退休工人当老伴,老伴还卖儿童玩具。不断的有人说在市里看到了奶奶和她的老伴。
阿敏和奶奶的距离也只有二十来公里。不断的有人传信说,奶奶想阿敏和弟弟。阿敏心里说不清楚什么滋味。
应该是93年或94年的一天,阿敏13、4岁时,在别人的牵线搭桥下,阿敏和大弟被送到了奶奶的新家,和奶奶见上了面。阿敏记得,到奶奶家的时候天就黑了,就这样,阿敏又有点儿战战兢兢、心情复杂的见到了奶奶还有她的新老伴。奶奶和奶奶家的“新爷爷”刚从外面赶集卖东西回来,印象很深的是,她们坐在床上数钱。奶奶很激动,看到也俩不免得会哭。但更多的还是高兴。第二天,奶奶带着阿敏和大弟在市里到处逛,还给他们买了新衣服、送了他们新玩具。阿敏穿着奶奶给买的新款的、同学中少有牛仔裤,但心情却是有点复杂的。
但阿敏也能感觉到,虽然奶奶和这个爷爷卖玩具一天也能赚不少钱,加上爷爷还有退休工资,他们应该不缺钱,但奶奶在这个家里是没有什么主导权的,做事小心谨慎的,和原来在阿敏家里的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
虽然阿敏当年年龄不算大,但她感觉得出来,这个爷爷好像一直在提防着他们,尽管提防,但奶奶还是会在外面卖玩具的时候偶尔偷偷的塞给她和弟弟几块钱。
她上学骑的自行车破得没法骑了,实在想要一辆新的。于是,她鼓起勇气跟奶奶提出来了,奶奶就跟爷爷说了,爷爷倒是就答应了,但不知为什么,爷爷提出来,他给买,但是,当天没法买,回头他给送到阿敏家里去。
阿敏很不情愿,她不愿意让这个爷爷去她家,应该是担心邻居们的闲言碎语吧。但她又没办法说出来。后来,阿敏想到,之所以爷爷说要给她送到家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让街坊邻居都知道,这个自行车是他给买的。因为事实确实也如此,总有好事者会这样对阿敏说:你看,你爷爷对你多好,都给你买自行车了。这时,阿敏是窘迫的。
阿敏永远记得那一天。是个周末,突然有人敲门,她去开的门,开门发现是这个爷爷,推着一辆新自行车,她一下子就有点局促,感觉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压力感,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没叫爷爷就跑开去告诉妈妈了。妈妈那天留他吃个了饭,阿敏还记得是煮得面条。
但阿敏记得,那天妈妈在面对这个爷爷时,脸上多多少少是有些阴着的,那天的气氛是有点紧张的。
爷爷走了,阿敏觉得爷爷留下的那个自行车有点刺眼。说不清的感觉。
这一天,是她所知道的这个爷爷第一次去她家,后来她听邻居们讲,以前看到过这个老爷子,在奶奶没有从这个家离开之前。
阿敏后来亲口听爷爷抱怨过:我去给你送自行车,你连个爷爷也不叫……
95年,阿敏15岁考取了外地的学校,当时要一下子凑三年的总共6千多的学费,妈妈想尽了办法,也把家里能卖的粮食全都卖了,还是不够,实在没办法就想到了奶奶。
阿敏去借钱,借1千块钱。爷爷倒是也答应了借给她,只是需要写一张借条,借条是他念着阿敏写的:
今阿敏借马XX壹仟元人民币,按当时的小麦价格,折算成小麦是XX斤,以后无论什么时候还钱,都是按照折算后XX斤小麦按市场价格卖掉后的金额来还。
阿敏
X年X月X日
阿敏只是照着爷爷念的写,写的时候感觉心里有些屈辱和无比的压抑。
奶奶在一旁看着这一切,还说着让阿敏感恩的话。
后来,阿敏才知道,当时她写借条的那年,是小麦价格历史最低,也就是说,以后无论什么时候还,她都是要多还的。她突然感觉有些好笑。
在阿敏找爷爷借钱后,有一次她去看奶奶,那年应该是她16、7岁,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有一天早晨,她在床上还没起床的时候,爷爷突然跑到她睡觉的房间扒在床上抱住了她,她用力挣脱了。
她感觉好恶心,但没敢告诉奶奶,也从没告诉过任何人,从此再不单独和爷爷待在一起。要不是必须要看望那个年龄越来越大、从小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那个奶奶,她一次也不想再去城里的奶奶家。
后来她参加工作了,慢慢的把钱还给了爷爷。
又过了好多年,奶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开始是健忘,后来变得谁也记不得、不认识,连阿敏她最亲爱的孙女也不认识了。爷爷开始拒绝阿敏和弟弟去看奶奶。奶奶80岁生日当天,阿敏特意从外地开车几百公里赶回去,就为了给奶奶过个生日。可是到了爷爷家,敲了半天门都不开,可阿敏明明能听到奶奶在里面的说话声。后来敲得时间有点长了,爷爷给开了门,只说了一句:“走吧走吧,不接待”。从门缝中,阿敏都能看到奶奶,奶奶也能看到她,只是奶奶不认识她。随着爷爷“呯”的一声把门关上,阿敏的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
奶奶的最后几年经常走失,除了奶奶走失找不到需要人手去找时,爷爷会给阿敏和弟弟打电话,其它时间均是不接待,任凭怎么敲门都不会给开的。
爷爷不给开门、不让见奶奶的原因据说担心阿敏他们去抢遗产……
奶奶这一病倒是自己清静了,谁也不认识,所有的感情债都和她没关系了。
可阿敏不行啊!想去看奶奶又看不了,后来奶奶摔断腿住院,她除了只能去医院日夜照顾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阿敏也有想过,把奶奶接回来,接到身边来,可是,律师说不可取,万一奶奶有个什么事,这个责任谁来负?从法律上,奶奶已经和阿敏及弟弟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无助感慢慢变成了一种负担和一种厌烦……
阿敏之前想过奶奶后事的事情,也和弟弟沟通过这个事情,她和弟弟共同的意见就是想让奶奶回到她家的老坟上,魂归故土。她猜,奶奶虽然离开这个家都快30年了,但她应该也是想要回来的,这里曾经是她的天地,这里也有她的死去的一双儿女,还有活着的孙女和孙子。
可是真到奶奶2017年1月突然去世的那一天,老爷子坚持要把奶奶送回他的老家河南安葬,任凭阿敏和弟弟怎么求都没有用。
在阿敏求爷爷让她把奶奶遗体带走而爷爷怎么也不答应的时候,阿敏除了感觉到悲伤外,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厌恶……
是的,厌恶!为什么要留下这些无解的后果来让自己承受?无论怎样做,她仿佛都是不对的。
奶奶没了,孤灵灵的被葬在了河南。
奶奶后事办完后,阿敏好像也了了一件心事了,她没问过弟弟,但感觉弟弟应该和她的感觉是一样的吧。
好也好,歹也好,从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奶奶,她再也不需要再牵挂那个奶奶,再也不需要犹豫该不该去敲那个门。
很复杂,很复杂,她的内心对奶奶的感情也充满了矛盾。
她不知道是该爱奶奶还是恨奶奶。奶奶对她和弟弟是有很深的养育之恩的,但却因奶奶的出走后面这无情的岁月给消磨了一部分,后面这20几年奶奶和爷爷给她的那种无力感和厌恶感无法去掉。
有时候,阿敏想,奶奶当年不走就好了。
有时候,阿敏想,当年不去和奶奶见面就好了。
但没有用,时光不能倒流,她还是要接受这个过程中的所有。
从此,阿敏再也不想见到那个爷爷。奶奶的坟,她和弟弟后来也只去添过一次土……
直到去年,阿敏在参加阿德勒心理学工作坊时,她很小心的跟导师聊起自己的这些复杂的感情和经历后,导师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奶奶是个自私的人,她只顾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你和你弟弟的需求和对你们的伤害,包括她把你妈妈赶出家门和后来的不辞而别……
她听了,内心突然感觉被震了一下,然后竟然有一丝的敞亮和轻松。
往事如烟,已飘向空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