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学生的写作看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第四次月考)

从学生的写作看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第四次月考)

作者: 赤谷子 | 来源:发表于2024-11-25 20:12 被阅读0次

随笔:


谈“阿O精神

任俊熹

你也许你会疑惑,什么叫“阿O精神”?所谓“阿O精神”,就是比“阿Q精神”少了“一点”的一种精神。

“阿Q精神”的精神主要有几点:面对挫折的坚韧,总是乐观面对生活,一切都能找到好的方面——最后,把之前的一切统统忘却,只当无事发生。而恰恰是最后这一点,将前面的种种全盘抹杀,一切的开朗都成了对现实的逃避,自欺欺人与沉溺在一场幻梦中的工具。然而,若是去掉这“一点“,那么新的“阿O精神”变大可师法了。

积极的心态是动力的源泉。当人处于困厄之中时,更需要一道光来指引前进。面对人生的风暴,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他哪里知道前方有怎样的光景?但比起发出”时运不济“的哀叹,他安慰自己,认定这是天意,自己会成为一代伟人。

在华北沦陷,南京失守,日本侵略者一路猛进之时,毛主席提出来”持久战“,指出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其实,谁知道还要打多久?谁知道有多少绊脚石?但是他就是以最积极的心态看待时局,给中国人民打下一针强心剂。这恰巧是当时国人最缺乏的。我们并不知道乐观有什么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带着必胜的信心,人民更容易陷入一种宗教式的狂热情绪中,将精力毫无保留地砸在自己的事业中,永远昂着头颅面对一切风雨。

失败是常态,谁没有输过?又有什么关系?只管冲锋就好!就算那只是一架风车,也能在冲刺中感到如同”骑士老爷“般的自豪。永远不要为过往后悔,毋宁进行复盘!这次有什么问题,下次该怎么办呢?与其将时间浪费在郁郁寡欢与顾影自怜上,还不如用来高歌吟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阿O精神”少了一点,却是翻进了数层。高三的底色从来不是一抹淡淡的蓝,而是把一切烧毁后的炽热的狂放的奔涌的滚滚的红!


分析:

任同学与同桌的语文进阶之路

任同学和他的同桌书写都不好,所以他们俩的语文成绩也就一直平平无奇。

有一单元的课文改变了二人,就是他俩读了柏拉图讲苏格拉底的文章《人应当坚守正义》,深受启发,受到一种理性之光的引领,买了西方大量的哲学书籍,这在理科班中是比较少见的。其中有一个孩子疯狂地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不时拿一些概念来和我讨论。任同学的案头堆满了书。

这之后,这俩人的作文就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擅长说理,能厘清概念,喜欢推理,分析其中的逻辑。我发现任同学的课下生活是这样安排的:

1、读点东西。他从西方哲学转入中国传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他读了大量庄子的作品,因为庄子的语句总是那么凝练,所以,他要记录下来。

2、抄点东西。讲凝练的名句摘抄,为了达到真正的理解,记忆下这些句子,还不够。

3、写点感悟。他每天就是针对那么一句话,写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活着其他书籍,阐释、理解、分析那一句话。这件事情让的语言表达一下子上了一个新层次。

4、写点书法。他自己也发现在写作中,越来越游刃有余,所以他开始思考语文成绩为什么不能有质的飞跃,他们发现书写无比重要。所以每天我的办公桌上都躺着他的练字本,不多,三四行。


总结:

从任同学的学习经历看,语文素养有哪些?

1、书写

2、阅读

3、写作

总体来说,就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能阅读,能写作,再加上好的书写,慢慢地语文就可以提高。


再附上一篇他此次的月考作文:

题目: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如洪流一样扑面而来,信息洪流可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大量信息。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不要溺死在信息的海洋

       移动互联时代可获取的信息确乎是变多了,但这能等同于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吗?能力没有提升,而信息却一波一波涌来,只会将人淹死在信息的海洋中。

       然而人不应当就此被信息的洪流淹没,于是提升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便成为了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处理信息要“绝情”。

       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信息,并不先弄懂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是否可靠,因此别有用心之人就会在虚假信息中注入大量包含情绪的内容。企图靠感性的冲击逃避人们对信息真伪的审视。从而将一个信息灌入人们脑中,或者将一个信息曲解,并且似乎是正确的。于是人们的思维停留在了感性层面,无法上升到理性,并不清楚背后的逻辑。当另一个有些类似的事件发生后,人们在想起之前被情绪推导出的结论时,别有用心者便成功了,也就是说受害者已经被信息溺死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就要以“零度视角”透过情绪的糖衣,厘清信息背后隐藏的逻辑。

      抛开情绪后,需要的是质疑

      质疑不是对谁发难,无关“投枪”与“匕首”。相反,质疑是扫清迷雾的工具。需要强大的逻辑能力做支撑,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辩护思维”,面对网上的信息,如果一个人先认定它的正确性,那么它就会尽一切力量为其辩护。本来存在的逻辑问题就会被忽视掩盖,甚至自己找一些不可靠的证据或推理在印证这个有问题的信息。一旦这样做,错误的信息也会被判定为正确的认识。受害者又被溺死了,因此要大胆运用质疑的思维。“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屈原以此说明怀王受了小人的骗,但若怀王发挥质疑的精神呢?申椒本应该芳香,可为什么这个却是恶臭的?打开看看,原本是粪土啊于!是怀王便可以证伪小人的谗言了!正如黑格尔所述,认识要经历绕个大圈子对自身展开批判才能扬弃错误的思想,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为了不被溺死在信息中,请用上质疑的工具。

      用好质疑基础是“眼界”。

      狭隘的视野,会限制他人的思维,导致质疑无法展开。亦或是对本来正确的公理展开质疑。诚然,应当质疑,但若是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挑战一个超出认知的高峰,只会铩羽而归。因此人还要注重积累,拓宽视野,才能用好质疑这一工具。

      综上所述,可获取的信息增多不等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反而会让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占领人们的头脑。“搴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人应当先拓宽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在面对信息时,先除去情绪的成分,再运用质疑理清其逻辑,才能从容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

      注意,不要溺死在信息的海洋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学生的写作看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第四次月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vx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