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下挂面,奶奶嫌我下的稠,我给奶奶倒香油,奶奶嫌我倒得多,我给奶奶蒸窝窝,奶奶嫌我蒸得大,我给奶奶打一架。
小时候,我总爱数这个叉儿。我们那边把童谣叫数叉儿,我最爱这个。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总能早一点去抢我的小板凳,抢到了,飞扑过去抱在身下,大声叫几句,“小板凳,四条腿”。
那时候家里吃饭是比较矮的小桌子,一家六口人,三个马扎子,三个小板凳。马扎子时间比较久远,几根木条,几片松紧带,折叠式,不老稳还不好看,自然就归属了父母。剩下的小板凳因为样式颜色大小都不一样,没办法平均分配,抢板凳就是每次饭前的固定节目,如若抢不到,就只能有一个人坐马扎子了。马扎子太高,坐着抢菜总也够不到,我们几个都不愿坐它。三个板凳长的也都不一样,几个原因凑在一起,这个“抢”就是必须的了。
家里的板凳基本上是出自父亲或者爷爷的手,用废旧木料做的,因为不是一块料,也不是同一时期,所以形状各异。最不受待见的小板凳是我们姐弟几个公认的最丑,板凳面比其它几个都窄了一条,不仅如此,或许是枣木板太硬,靠近板中间有一条凸起,凸起旁边有几条细细的小裂缝,整个板凳面看起来像一个粗糙男人的疤拉脸,我们几个都不喜欢,但是这个小板凳却结实,四条细细的板凳腿儿像焊接一样紧贴在板凳面上,一点儿也不晃悠,这一点经常被母亲当作小板凳的卖点说给其他人听,不过这仅用于板凳都被抢完,要开始打架的时候。不过,后面这个板凳,基本上是归属于我们大姐。
我看中的是另外一个,板凳面不宽也不窄,比例相当适中,仿佛一张美人脸。尤其是板凳面上的四个榫卯洞,位置那叫一个合适,仿佛给板凳面的修饰,榫卯洞的碎木屑也不大不小,就那么刚刚好得固定住四条腿儿,不禁叫人佩服做板凳的手工人。我估计这个出自于爷爷的手,那个时候我亲眼见过父亲做一个小板凳,把榫卯木屑削了又削,临了还加了一小块,以至于经常夏天的时候夹屁股。不过,虽然我看中的这个板凳面比较合适没毛病,但是也有闹心的地方,就是他的腿儿不是很漂亮,你说是长条吧,又没啥正经的比较支愣的线条,你说是随便的棍儿吧,它倒还是稍微用斧子削了削,反正四条腿儿并不是西装笔挺的西裤腿儿,除了这一点我比较不满意,其他的倒还好。所以每逢抢板凳,美人脸自然就是我的最爱。
剩下的两个就中规中矩了,有一个可能是杨木板儿,颜色黄白黄白的,不讨喜,还有一个好像是赶集买回来的,太瘦弱,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就是一个白板下面安了四条腿儿,我是看不上他。
小时候我们几个总能因为抢板凳爆发冲突,等到母亲一声令下“吃饭喽”,四个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能迅速扔下手里的东西集结在小方桌周边,然后眼睛迅速在房间内扫视,脑子也不断盘算着,抢不到最佳的如果看到差强人意的也要赶紧冲过去据为己有,不然就要坐马扎子了。老弟最不讲武德,好几次吃饭他从外面疯玩儿回来晚了,我们三个都已经坐上了小板凳,他却跑到我们屁股底下使劲儿往外掏,“给我给我,这个是我的”,他喜欢那个从集市上买来的弱不禁风,这个板凳基本上都在老三屁股底下,因为我不喜欢所以,我每次都不抢它,我屁股下的基本上是那个美人脸。所以,因为抢板凳打成一团的基本都是老三和老四。但是我却经常会受到波及,但凡是我们家老三张嘴一哭我就知道我跟姐姐要有一个人做马扎子了。老三的的哭那叫一个惊天地泣鬼神,不惹她嘛事没有,要是惹到她,她能从早晨哭到中午,能从村西头哭到村东头,那个哭声,隔了几条街都能听到,所以,哭是老三的致命法宝,他一哭,最受宠的老四也没招,他会乖乖的把原来狠狠拽住板凳的手松开,然后瞄向我屁股下的美人脸。这个时候,往往伴随着母亲的一声大吼,“给他!一个板凳子有嘛好抢的,给他”我总会在母亲的大吼中哆嗦一下,然后,不甘愿的站起来,大吼一声“给你,破板凳子!”然后狠狠得在美人脸上踢一脚,把它踢出去老远,再去拿马扎子。好在,我的美人脸够结实,挨踢了好多次,也没有出现大事故,只是后面坐上去腿儿有点儿不老稳,一直夹我的裤子。
再后来,父亲抽了空,又做了两个小板凳,但是因为板凳腿儿是极简式的(一块板儿下面挫了一个豁口,磨了两条腿)我总也不喜欢。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烦恼渐增,再也顾不屁股下坐的是什 么样的板凳了。再后来,我们换了大圆桌吃饭,做的都是集市上买来的铁腿儿圆凳,几个小板凳就被冷落在角落里了。
再后来,大家四散开来,老家的圆桌也不用了。父亲和母亲吃饭基本上就坐着沙发在茶几上吃了。
我们几个成家后,过年都带着自己的娃娃回老家,圆桌坐不下,母亲就拿出了小木桌给孩子们坐,搬出来的还是那几个小板凳,因为新鲜,几个孩子看到有板凳就欣喜,竟然从来都不抢了。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都会把小板凳这个童谣教给我们的孩子们,他们都会唱,小板凳,四条腿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