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课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有效性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谈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写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文章。
说实话,写作除积累外,确实有些许天赋在内。对于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不妨试试我的方法。我常把写作看成写剧本儿,也多次问及学生,如果把你的作品拍成电视剧,你认为收视率会有多高?
其实想要文章出彩,可以尝试如下操作。
从题目入手。拟定与众不同、博人眼球的题目。我们在写作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文章内容上,常常忽略标题的重要性。尤其现在作文很多以材料或话题作文展开,题目要求自拟,大部分同学照搬照抄材料或话题中的关键词为题目。这样做不仅不会引起读者好感,反而让人觉得千篇一律,毫无创意。与其这样,倒不如采用歌词、修辞,如(比喻、反问、疑问)手法等作为文题,出其不意,令人眼前一亮,更胜一筹。
造骨架,添血肉。有了文题,文章中心基本确定。此刻,作者需要围绕文题设框架、选素材,以此达到写作目的(想要借文章表达什么或想要让读者了解什么等。)造骨架即列提纲,一篇文章要有大体框架,如这篇文章打算写几段,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计划用几个自然段,都需要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定好段数,开始添血肉,这样才能使文章丰满、有生气。添血肉就涉及到素材,素材来源无外乎生活和书本,这就要求学生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有感触的可随时记录,做生活的有心人;其次,可以借助书籍,课本上学到的、名著上读到的、课外见到的名人名言等都可以去背诵,做到心中有事,心中有词,而不至于无事可写,在写作时出现胸中无墨,无处下笔的尴尬景象。
培养学生筛选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同学腹中有词,素材很多,但不知从何写起。这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脑海中众多的素材进行反复比较,最终选定更能体现所写文章中心的事例。有了事例,不能想写哪个写哪个,还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如同与人讲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让学生把这些事例进行排序,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写作兴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想要挖掘学生的写作天赋,可适当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如练习文章续写、改写文章等等,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总之,写好一篇文章,除以上拙见外,还有许多细枝末节工作要注意,如遣词造句、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些都需要经历无穷无尽的练习、积累的过程。目前看来,写作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将每步稳扎稳打操作好,相信持之以恒,最终必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