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秋高气爽,凉风宜人。出门远眺,远山苍翠依旧,转眼近处,风吹黄叶,飒飒而落。
秋天,就这么来了。
江南的秋天,没有雨的日子里,于农人有些焦灼,于我等废人,却是一年中最难得的好时候。或闲坐、或出游,总比在烈日下炙烤,空调房里干吹,要闲适舒服得多。
楼外青山延绵,风力发电机巨大的扇叶缓缓转动,苍狗白云,极目无穷,真是好个秋啊。
不得不想起“天凉好个秋”的句子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句子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不过稼轩先生是满身愁思,欲说还休,和我现下的“归飞轻”的体感虽有共同表象,却无意蕴共通。可这句子实在是好句,吟哦两遍,舍不得放下,就用这个句子写首诗来纪念一下自己当下的感触吧。
“却道天凉好个秋”,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个仄起平收的律句,能放在七绝或七律中的,七律有些啰嗦繁复,懒得构思,就写首七绝吧。
而稼轩的这一句,是在词牌末句,放在诗中,也比较适合放在尾句,作为一首作品的总结,会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况味。
因此决定用它作结句,所以这首近体七绝的平仄格式和韵脚就定了下来,韵押“十一尤”部,格式为仄起入韵或者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既然格式已定,那么就可以根据文法安排前面的诗句了。不过可惜的是,只不过是秋天的舒爽让我有所触动,并没有足够汹涌的诗意来丰满这首作品。
望着远处山外青山,忽然又想起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题临安邸》)”,又是一句绝佳好句,而且平仄正好是“平仄平平平仄平”,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五”不论变格,而且“楼”字也是“十一尤”韵部,这不正合仄起入韵的首句格式吗?
脑海中一激灵,不如干脆来个集句诗?因为印象中“十一尤”部的古人名作太多,随口都能背出不少,干脆学学文天祥,做个文字游戏,不亦说乎?
于是就成为了一道填空题了,既有了首句“楼外青山楼外楼”,又有了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么缺少的就是中间二句。而第二句肯定是要押韵的,而且平仄要和首句相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好也是登楼远眺的感慨,就想起前段时间写李清照的一篇文章,说她是具有男性气质的诗人,当时举的例子除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之外就是《题八咏楼》了——视野开阔,气势雄浑。
关键是押“十一尤”韵: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而且这也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绝作品,其中的第二句,用在集句诗中格式正确,同时也将作品的视野带出景色描写,作了相当大的提升,于是这首集句诗就有了三句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XXXXXXX,
却谈人生好个秋。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合适的第三句呢?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从诗意来说,自然是风波历尽,看透世事的练达最合适。像唐伯虎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意思相当不错,但是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显然和整首诗不合,得另外想。
风起处,落叶萧萧飒飒,逐渐填充庭院,忽然想起老杜的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出句,虽然用在这里过于大气,但是也还应景,同时也符合平起仄收的格式,就用它。
于是本想原创一首作品,变成了名句集句诗一首:
《秋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无边落木萧萧下,
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绝,“山”字的重复有点小疵——不过瑕不掩瑜,无伤闲情。
果然好诗都被这些人写尽了啊。
文字游戏,聊以消遣。
无足挂齿,不必认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