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2017 年 9 月 29 日 拍摄于 贡嘎雪山
玩户外两年多了,网上的「中国十条最美徒步路线」、「世界二十条最美徒步路线」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管是长线还是短线,也走过几条,但始终没听说过杨柳松这个人。
直到看了电影《七十七天》,才了解到还有这样一位户外大神,一个人,推一辆自行车,横穿了羌塘无人区。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评价:
把电影《七十七天》看了,怎么说呢,风景的确很美。在看的过程中,我有两点比较期待:
一是男主断粮的时候,会不会把小狼杀了,就算不杀内心也应该纠结一下吧。但丝毫没有,依旧你侬我侬,然后走向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结尾。
第二就是走出无人区后可能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当然啦,电影中的男主并没有走出去,但我依旧好奇。
显然,电影并不能让我满意,于是马不停蹄找到了他的书《北方的空地》,读完之后,我又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话:
读完了原著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这个电影只值一颗星,给摄影。
关于我第二点疑问,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事实上,走出荒原没有想象的幸福感,或是什么成就感,甚至是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巨大的幸福并未如期而至,偶尔的幸福也是短暂。
这本书真的是带给我太多思考,不止关于户外,还有写作,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我真的认真推荐给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人。
他还有一本书,叫《结,起点亦是终点》,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穿越纪实,我也读完了,同样佩服的五体投地。虽然没有穿越大峡谷的能力,甚至连勇气也没有,但却对徒步墨脱更加向往了,也推荐给大家。
说回文章的题目吧,这句话他写在穿越中的第七天,在这一天,路遇饮水河,算是整个行程中的第一个小挑战,必须脱鞋,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通过。
这条河属于典型的夹心路,上层是冰,中层是雪,下层是水,底层是软沙。这样的路没有办法直接推车通过,只能把驮包卸下,一一运送,往返五次,用了四个多小时才安全到达彼岸。
过河之后,躺在沙地上晒太阳,回看这条河,他感觉很难再鼓起勇气,把脚放到这冰冷的河水里了。但事实上,在之后的行程中,过沼泽,爬雪山,每次遇到的困难都比过河大多了,但每次的选择都是继续向前。
相比未知的未来,恐怕我们更恐惧的是已知的困难,而且,有一些痛苦,经历过一次就够了。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受锤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向前。
在豆瓣上,对这本书有一句评价:
此书一出,其他的游记都可以退下了。
的确,这样的经历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有,而且还能以乐观,洒脱的文字写出来,就更不容易了。
我也写过很多游记,有公园系列,旅游景点故事系列,去一个地方三天以上,也基本都会写。有一些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虽然看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一路下来,也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心得。
最开始写,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看到我文章的人能获得一些知识,所以我看到一些建筑,或者去一些景点,都会仔细查这些建筑的特点和用途,以及背后的故事,然后写出来。说实话,写的挺烂的,很枯燥,我朋友对此有一句评价:这些文字给人的灌输感太强了。我觉得很有道理。
逐渐我也意识到,一篇游记的成功,应该是当读者读到时,会感觉这个地方有意思,有想去的冲动,并不是要学到知识。所以我现在也在慢慢调整自己的风格,争取写得更好玩。
读《北方的空地》时,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作者的知识很渊博,可以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读到他介绍气流,地貌知识时,一点都不刻意,很自然,如沐春风。而且他的文字还能给人带来很多思考,对生活,对人生,这更是我的不及之处,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再说点关于户外安全的,看新闻报道,有人看完《七十七天》之后,可能是内心激情被点燃了,直接背个包要去穿越羌塘无人区,这种做法太冲动,绝对不推荐。
户外并不是一项不要命的运动。
杨柳松为了穿越无人区,做了很多准备。首先他有非常丰富的户外经验,在雨季穿越过雅鲁藏布大峡谷,提前一年纵穿了东羌塘,对自己身体极限非常了解。其次是行程前准备,路线的规划,逃生地点选取,每天要走多少公里,吃多少食物,都计划的很完备。还有就是遇到危险时的应变能力,最后逃生时的弃车选择,坚强的意志,缺一不可。这根本就不是靠一时的头脑发热就能做到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对大自然都缺少敬畏之心。回想我刚开始玩户外时,羽绒服都没带就敢去海坨山扎营,在 2800 米的海拔,感受电闪雷鸣,雷声似乎就在头顶二十米的位置,当时感觉很新鲜,现在却是后怕。
还有一次是去年在北灵山,下午三点多开始变天,瞬间就是狂风大作,大雨加冰雹,能见度只有五米。沿着山路下撤,四周白茫茫一片,浑身上下全部都湿透了,七月份,天气正热的时候,我在山上冻得瑟瑟发抖,当时真的感觉很恐怖。
是出去的越多越胆小吗?并不完全是,而是越来越有敬畏之心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现在每次出行之前,我都会很认真准备,必备物品一件也不会少带,正如我朋友在朋友圈给我留言的那句话:真正的高手不轻视任何一座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