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工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陆原静来信说:我想起佛家有个常提念头的说法,这跟孟子说的“必有事焉”是一样的,老师您说的“致良知”是不是一回事呢?常惺惺就是常记得,常知道,常存养的意思吗?在此念头提起的时候,事情来了事物也就来了,应对这些肯定有门道。但是我担心这些念头提起的时候比较少,放下的时候比较多,那么其间的功夫就中断了。况且,念头的放下和失去,多是因为内心的私欲的外在的扰动为开始的,然后是在突然惊醒后才提起来的,在其放下后提起来前之间,内心的昏杂不自觉。如今想要做到每日精进明白,常常提着不放,用什么方法呢?常提不放就是全部的功夫吗?在常提不放之中,要再加上省察克制的功夫吗?即便每天常提不放,如果不加上戒慎恐惧的克治之功,恐怕私欲去除不了;如果加上戒慎恐惧的克治之功,又做“思善”的事情,这样的“本来面目”还是不在心体上。我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戒慎恐惧克治之功就是常提不放之功,也就是“必有事焉”,这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你这封信所说的问题,上封信已经跟你说清楚了,这是你自己迷惑造成的,说得支离破碎的,如果有“本来面目”没有在心体上的疑惑,那都是你自私自利的毛病,去掉了此毛病就没有这样的疑问了。
陆原静的疑问体现出一个世人的毛病,就是做什么都要一个明确的结果,切实意必固我的结果。否则,就自己生疑,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是不是自己没搞明白老师说的招数。没在本质上下功夫,成天焦虑自己没做好,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需要反馈,否则就是哪里没搞好。殊不知,这样的心里就是私心,自己认为应该怎样,这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这就回到了内心纯乎天理,照着天理的大是大非去做就行,不是任何行动都会有反馈的,更不是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天下掉馅儿饼,说来说去,私心的害处实在太多,不得不戒慎恐惧,常提不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