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081天
1
前几天看了一部很适合夏日黄昏的一部电影,名叫《日日是好日》。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迷茫的大学生典子,在跟武田老师学习茶道的过程中所经历与感悟的人生。
电影以24节气串联起女主角24年学茶道的人生,在这24年里,典子经历了就职失败、失恋、与重要的人生离死别后,终于领悟了“日日是好日”这五个字的精髓。
影片开始,女主和表姐刚开始学茶时,两人都不太理解茶道那复杂而严苛的程序和形式。
两人到海边谈心,女主谈及她对茶道的理解:
“小时候我完全看不懂一部电影,但当我现在重看它时,觉得如果没有被那部电影感动,你的人生就毫无意义。茶道或许也是这样。”
有些东西你可能当下不懂,但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的逐渐丰富,时间到了,就自然而然地懂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道理适用于很多事情。
人们总是在追逐速成,总是希望付出能快速地得到回报。
然而事实上,很多道理、感悟,都是需要时间历练的。
我们买各种各样的,几天几天就能学到哪些技能的知识手册。
以为只要支付了钱,就能立刻拥有了知识。
然而,现实是付完钱以后,如果你没有认真地利用它,你拥有的只是一份材料的拷贝。
很多东西都无法速成,特别是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件事上。
2
我有个大学同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不错,毕业以后依然保持着坚持学习的习惯。
喜欢买书,平时一买就是十几本起跳;工作之余也学习了很多东西,在网上报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学习班。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要全方面地提升自己”。
可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虽然学了很多,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好,而且很多课程虽然花了钱,但总是坚持不下来。
跟我聊到这件事时,她说自己越学越焦虑,工作也没多大提升,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下去。
《认知》一书中,讲到了知识焦虑这件事。
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的应激反应。
知识焦虑源于人类的损失规避心理。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词条《262:损失规避》中提到:损失规避核心在于:得与失,在我们情绪上、认知上的不对称性。
同样一件物品,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失去它带来的痛苦。于是,我们本能地会惧怕失去,惧怕冒险。
类似于“不看就落后了”“别人都在学,我也要学”。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很努力学习了,依然会感到焦虑呢?
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停地学习,就可以解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看到效果。
因此,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要明确一件事:
学习知识是一个短期内并不能快速见效的行为,是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精力和意志去坚持的过程。
无论是买书还是买知识,都是一个道理。买了不等于读了,读了也并不等于懂了。
从来都没有什么速成法,给自己定个3到5年的目标,根据自身的不足,来明确自己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获得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件事上,不能急功近利,更没有捷径。
3
王阳明的《传习录》里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他认为暂时做不到的行为,实际上是知之不深切的缘故;而之所以知之不深切,是因为对行为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这与《日日是好日》的武田老师所说的类似:
不要用脑记忆茶道,要通过练习让手来记忆,让手自然来完成每一次茶道。现在你们先不知道这些(仪式)的意思也可以。茶首先就是从“形”开始,然后将这些“形”放入心里。
老师虽然说的是茶道,但也适用于日常。
一万小时定律也告诉我们,刻意地重复性练习,对于成功掌握一门技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大脑理解知识的过程。
我们光知道道理没去实践,那就是零;若是我们坚持实践,就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悟出了那个道理。
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件事上,有目的的实践更为重要。
4
我们的大脑,会让我们不喜欢做不能立刻看见效果的事情,这是本能。
但是还记得之前《中华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
无论是陈更还是武亦姝,这些选手所展现的样子,就是知识积累最直接的表现。
武亦姝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古诗词,别人是手机不离手,她是书籍不离手;
作为理工科博士生的陈更,学业繁忙,但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诗词文化;
00后才女姜闻页5岁时,读过的书就有她身高那么高,10岁的时候,读过的书摞起来有两个她那么高。
她们丰厚的诗词储备,都是通过一点一滴累积来的,厚积才能薄发。
而这肯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的。
《认知》中提到: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思考这件事情对于3年、5年后的自己有没有帮助,只有从意识层面感知到利益,大脑才有动力支持你做下去
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勇敢接纳生活的不确定,这不确定的生活反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因此,不用太过急躁,稳健即高效。
你只要明确并且相信,现在做的事情对未来几年后的目标,未来的自己是有用的,就足够了。
即使步履缓慢,但贵在踏实。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