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今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
【大义】
真正的圣人,从来不以圣人的名号自居。他们也从不高估自己的智慧,因为他们清楚,一个人再聪明也永远是有限的,无法与大道相比。圣人治国,若了明白了这一点,人民就会收获更多的益处。
所谓的仁义道德,固然不错。但我们若是以“道”的眼光观之,它们依然只是人为的产物,并不合乎自然的法则。人原本就有孝慈的天性,这些并不需要进行人为的教化。过分地强调仁义道德,只会让我们变得虚情假意。唯有从天性之中盈溢而出的爱,才足够的真实与温暖。
人总是会凭着自己的智巧去获取一些利益,这固然不是什么大错。但是,再多的货物财利都难以满足我们这颗欲壑难填的心。人有了占有的欲望,就会起盗心。唯有弃绝这一切,才会让盗贼从此绝迹。
以上这三条,虽然可以用于恢复“大道”,但是它们本身却不是“大道”。真正的“大道”,其本质就是:
外表朴实,内心澄澈,舍离私心,降低欲望。
【心读】
1.
要真正懂得道家的智慧,是有一定难度的。比方这句“绝圣弃智”,就常常引来争议。其实,老子说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消灭圣人,也不是要我们变得无知。
“绝圣”这两个字,在我看来,是指一个真正的圣人不会以圣人的名号自居。庄子说:“绝迹易,无行地难。”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走路很容易,但是走过之后要不留痕迹就很难。明朝的四大高僧之一憨山禅师也说:“逃人绝世尚易,独有涉世无心,不着形迹为难。”所以,真正的圣人,是涉世无心,不着形迹的人,是能够洒脱到足以抛弃圣人光环的人。
“弃智”这两个字,在我看来,是指要我们懂得放下一颗“成心”。所谓“成心”,就是成见之心,它虽未必是偏见,但也必定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人越有知识,就越固执。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人并没有把他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流动起来,以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而只是固守着他自己的知识堡垒,以为他所看到的就是真理,就是世界的全部。随着这个堡垒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坚固,这样的成见也就越来越深。这就是师心自用的表现。
一般人的智慧,其实都只是分别智,有漏智,并不完美,也不是绝对的真理。但是,世人常常深陷其中却不自知。所以,老子要我们“弃”的,就是这个分别智,就是这个“成心”。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看似各有差别,但我们若是以更为超拔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一个真正的智者,需懂得放下成见,放下论断,放下智巧,以一颗明净的心全然地、无目的地、超功利地去观照世间万有,这就是庄子说的“照之于天”。
2.
我们常人看世界,总是不够超拔,不够深刻。遇到一点事,就深陷其中,仿佛是掉入了淤黑的泥沼,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可是,当我们读读《老子》,品品《庄子》,我们就会发现,像他们这样的人,不仅可以从尘世的名缰利锁中挣脱出来,而且,面对生与死这样的终极问题,他们也常常能将其看破。如此一比对,这些古圣先贤在让我们感受到差距的同时,其实也提供给了我们一种更为广阔,更为高远的视域。
道家的哲学读久了,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当心灵从相对世界进入到绝对领域以后才会具有的境界,逍遥、自在、宁静、喜乐。这对于常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一个人真的想体验这样的感觉,那我只能借用玄奘法师的话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有你自己亲身体悟,才能真正窥得道家之堂奥。
2016.12.11-12
心读《老子》|19.涉世无心,不着形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