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兵器
原始社会石刀装柄成为戈,石斧装柄成为钺,要点是要将石器和木柄连接结实,会打孔后穿绳绑紧。
夏朝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戈。
矛从尖木棒发展而来,到商代时仍不如戈使用的多,战国时期矛柄开始加长,曾侯乙墓出土的矛长4.36米。
戈、矛结合成为戟,戟的功能偏重于刺的方式。
京剧中把“戟刀”当成戟,是错的。
汉末又出现更有威力的槊,就是带两刃的大矛。从戈到戟到槊,战斗动作由勾啄演变为刺击,反映出的正是步骑战取代车战的大背景。
短兵器
剑多用于护体,在水网纵横以步兵为主的吴越地区特别受重视,吴王剑、越王剑工艺水平高超。
西汉中期,铁制刀在战场上取代了剑的地位,适应骑兵在马上挥砍。
弓箭
山西峙峪遗址出土了一枚燧石片打制的石镞,说明我国的土地上使用弓箭的历史有三万年。
原始的弓是用单根的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战国时期已经发展为复合弓,制作技术已经规范化,《周礼∙考工记》说制弓要用“干(竹木)、角、筋、胶、丝、漆”六材。
商周时用青铜箭头,形制复杂,如三翼镞,到东汉后期出现锐角三角形的扁平铁镞,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穿透力,铁镞代替了铜镞。
汉代强调强弓劲弩,计算弓力的单位是斤,猛将所用的强弓为汉制“三百斤”,相当于提起75公斤的重物。挽弓要用扳指,名韘【shè】,套在拇指上勾弦。
开弓法西方使用地中海式,用食中无名三指开弦,镞在弓的左侧,我们东亚式是右手食指中指压在勾弦的拇指上,镞在弓的右侧。
弩
弩的强度大,射程远,命中率高。早期弩臂与弓可分离,战国晚期多有铜弩机。
弩是汉军得力的武器,汉代弩机上加刻分度、望山以瞄准,以石[dàn]计算强度,一石弩相当于提起30公斤的重物之力,常用的是四石弩,射程252米,十石弩可射到600米,是当时世界上惊人的射远武器。
床弩是将一张或数张弓安在弩床上,用绞动轮轴开弓的大型弩,宋代床弩可射到千步,相当于1536米,是冷兵器时期的射程记录,1004年的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弩射杀了辽军主将,促成了议和。
盾
盾有木盾、铜盾、铁盾、革盾。秦皇兵马俑出土的铜盾,盾脊的弧度设计颇具匠心,下部外凸,上部内凹,形成两个曲面,射来的箭会从曲面滑落。
甲
古代战争中披甲防护作用更周密。商代是皮甲,刚开始用整片的皮,后裁片,再编缀成型,目前已复原最早的皮甲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
商代未发现铜甲,但有铜胄[zhòu](保护头部的帽子),皆为范铸,顶有铜管,可插缨饰。战国晚期出现铁甲(也被称为铠),汉代铁甲又名玄甲,是军队中最精良的防具。
南北朝时期马镫普及,出现重装骑兵。又把两当甲改进成两大整片,闪闪发光,称明光甲,唐代多用这种甲,并加以纹饰。
宋代甲与《武经总要》相合,士兵常带笠子,源于唐代的席帽,用布、毡或皮革制成。辽、元是圆锥形胄,明代兵勇戴红笠军帽,清代头盔顶部装饰更多。
火器
唐朝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是硝石75%,硫磺10%,木炭15%三者粉末的混合物。用抛石机发射火药包就是原始的火炮,北宋编成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多种火药兵器。近年在内蒙古发现的铜铳[chòng],上有八思巴文“大德二年”(129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铜火炮。
十五世纪欧洲火器技术迅速发展,传入我国的有佛朗机铳、鸟铳和红夷大炮。
明末天启元年(1621年),从澳门买入红夷大炮,是葡萄牙人在搁浅的英舰上拆下来的大型前装滑膛炮,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炮击努尔哈赤,致其伤死,明和后金都大力仿制这种炮,并给予各种“将军”的封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