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陶瓷之千年传承
第二章……中国陶瓷之明末清初(本章)
第三章……中国陶瓷之龙虎相争
第四章……中国陶瓷之国宝故事
第五章……中国陶瓷之当代匠人
第六章……中国陶瓷之含恨重生
这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精美瓷像,感觉怎么样。今天说一说五百年前日本瓷器和中国瓷器对抗争霸的往事。
这是一件柿右卫门风格的瓷像,公园1660至1700年间由荷兰人运往欧洲的。这种风格得名于一位日本著名陶艺家,其家庭延续至今,这类瓷器色彩浓重也十分符合近代欧洲人喜欢奢华艳丽的口味。
17~18世纪是东西方瓷器贸易的繁荣时代。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最重要的制瓷国,是当时东西方瓷器贸易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痴迷程度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有位欧洲的国王为了得到中国瓷器,不惜动用国家战略物资火龙骑兵(使用火枪的骑兵)与邻国交换。万历36年,荷兰人从中国运走18万件瓷器。到了崇祯17年,订购数量上升到了35万件,形势一片大好。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还有国人的盲目自大我们还是迎来了虎狼之国的第一次挑战。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残言苟喘的南明在海边继续支撑了十八年。弹丸之地的扶桑日本却在较短的时期内主导了亚洲瓷器产业。日本的瓷器制作始于1610年,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得益于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七年的朝鲜之战又带回了许多陶瓷工匠。随后日本的制瓷业吸收了许多中国技术,进步飞速,至1650年后便已步入成熟阶段,规模上达到了量产,质量上已接近中国。而此时中国正值明清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其后续影响直至1680年才随着三藩之乱的结束而结束,这些内乱动荡给中国瓷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面对中国瓷业的日益萧条,欧洲宫廷和贵族对东方瓷器的巨大需求却居高不下,当时作为东西方贸易纽带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触角转向了日本,希望用日本瓷器来代替昔日的霸主中国。
此时收到橄榄枝的日本正处于第一代瓷器。创制人李参平还是在庆长之战中被俘虏回国的朝鲜陶工。后来此人被称为日本陶祖。李参平在归顺锅岛藩主后心中一直悲愤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只有将热血情怀发泄在梦想中去。多方寻访之下,终于在九州的有田泉山发现一处优质的瓷石矿,并于1616年成功烧制出白瓷和青花进奉给锅岛直茂公,这被认为是日本最早自主烧制的瓷器。这里强调一下,日本的陶器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出土过和中国差不多历史时期的陶器品。但是瓷器而言就一直碌碌无为。他们这第一代瓷器可比我们中国河南博物院展厅中所陈列的原始瓷尊晚了3000年。这不是枉大自尊是我们的自豪。
一心想称王称霸的日本瓷业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遇。一方面日本制瓷技术在1650年后有了飞跃,实现了量产化,有能力承接荷方需求;另一方面,荷方的大规模订购可以进一步返哺促进日本瓷业的繁荣和制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是1659年,与此前的年均数千件的出口量相比,居然一下子跃升至56700件,这一年成为日本外销瓷器起始的标志性年份。由于日本出口到欧洲的精品瓷器均从伊万里港口出运,故这一时期的瓷器也被欧洲通称为“伊万里瓷”。
日本瓷器进入世界市场后发展很快,从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期这段时间,日本瓷器在欧洲创出了声誉,特别得到了欧洲贵族的喜爱。其代表性品种就是柿右卫门风格瓷器和“金襕手”风格瓷器。日本人在中国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红和黄两种精致的釉色,制作出很多五彩缤纷的奢华瓷器,文首这件瓷像便是个中精品。
柿右卫门风格瓷器出自柿右卫门窑,由酒井田柿右卫门家族创烧。其典型风格流行于1670~1690年左右,特征是在略带乳白色的白胎上施红、绿、青、黄、紫等色,笔锋纤细高雅,也称为“浊手”,又称“乳白手”。这是指用淘米水一样柔和温润的白色素瓷,将柿红釉色等各种彩绘衬托得更为明艳夺目,因此, “浊手”作品不会在全身满绘彩绘,而是有类似我们国画上故意为之的大量留白,这一特点也体现出柿右卫门的艺术美学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可惜, “浊手”工艺复杂,烧制难度高,成品率极低,到了江户时期这一技法逐渐失传,柿右卫门也失去了立身之本。
大名鼎鼎的柿右卫门瓷器既继承了之前日本瓷器受中国瓷器风格影响的传统,又体现了日本江户时代审美文化的特色。它的纹样来源于中国,但构图形式却具有日本本土风味。如往往将构图重心置于一旁而非中心,形成“偏”的风格,这恰是受了日本当时歌舞伎文化的影响。不得不说,日本人谦虚的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并发展壮大为我所用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闭关锁国的自大清王朝学习,不然何以自废经脉潦倒自此啊。
进入1690年以后,日本瓷器逐渐形成了以“金襕手”风格为代表的“古伊万里”风格,日本古代瓷器也发展到了高峰阶段。“金襕手”风格瓷器的特征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装饰,再施绘金彩,以大盖罐等器形为主。由于大量使用红彩和金彩,故颜色鲜艳,整体风格显得绚烂夺目、雍容华贵,这与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奢华风格的趣味不谋而合,一度在欧洲卖断货。
日本瓷器由于日本瓷器在欧洲逐渐受到欢迎,中国瓷器为了夺回市场,也开始对这些精美富有特色的日本瓷器进行仿制。但我们不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在装饰水平和瓷质上甚至还优于日本瓷器,并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物美价廉的产品谁不喜欢,欧洲人也不例外。千万不要觉得这是我们抄袭日本的,因为本来日本的瓷器技术就源自于中国。历史上大唐与日本第一次短兵相接是在朝鲜半岛的白江村,结果日本水军全军覆没,这让日本人深感震惊和折服,转身便拜了大唐为师。日本的十五次遣唐使,不单单带走了中国的文化典籍、艺术珍品,甚至还接走了大批匠人,其中就包括了陶瓷工匠。
中国当时不得已之下只有仿制日本瓷器,但我们还做了许多改良。比如描绘的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少有日本人物。这就叫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反的,日本岛内资源匮乏,甚至色料都是从中国进口,这样一来色料的成本上就明显高于中国,给荷兰人的价格就居高不下。最为关键的是日本的制瓷技术虽然有了局部短暂地突破,超越了我们,但总体上还是比中国落后,产量虽实现量产却很不稳定,质量也不如中国瓷器。这么相持一段时间下来,日本瓷业自然竞争不过中国,双方争到最后,这次被日本赶超的小插曲以1757年日本瓷器全面退出了国际市场而告终。但是狼子野心的日本真的就这么放弃失败了吗?
以上部分只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小段,是属于中国古代瓷器与外国瓷器同台竞技的一次深刻教训和经典案例。至于近代和当代的中国瓷器到底有没有没落?日本瓷器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了吗?我们第三章再续。
流落日本的曜变建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