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那么点燃这个希望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当然离不开教育。
教育孩子,可以将其送往学校接受正规的文化熏陶,当然,在家庭中,家长的作风以及家规对孩子的成长乃至孩子的一举一动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在模仿能力大于接受知识能力的时间段,家庭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先天就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它可以事无巨细的模仿家长或老师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举一动。
但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规矩自己的行为远比直接教育孩子来得有效,所谓上梁不正则下梁歪,讲的就是这个的道理。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但凡是学校专门的老师都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所以他们懂得更多,行为也更加专业。
但就目前家庭教育状况来讲,家长们几乎没有接受过类似专业培训,所以在面对正确教育孩子和及时处理关于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了,因此有以下几点尤为需要注意:
一、注意教育方式,和孩子讲道理永远比采用暴力手段有效。
现在的家长对教育孩子都有一个认知上的误解,就是在他们看来,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情就应该接受处罚,而处罚的唯一方式就是打和责骂。
殊不知这种方式对规避孩子的某一错误行为只能起到治表不治根的作用,下一次他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或不犯错误不是因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是出于害怕。
众所周知,天真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往往越活泼的孩子将来可能也越聪明。
但许多家长错误的把这种天性理解为孩子故意调皮捣蛋,并以一种不可理喻的态度对孩子的这一系列行为进行扼杀,与此同时还附加各种条条框框加以约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最听话的,但一定不会是最有主见的。
孩子老是犯同样的错误,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作为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最应该做的是为孩子解释清楚。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那只是相对于成年人或年龄较大的孩子而言,但对于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小孩子来说,这只是一句正确而没用的废话,有许多道理是小孩子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自行悟出来的,那得需要家长仔细耐心的引导。
就以吃饭为例吧,难道儿童就天生懂得餐桌礼仪吗? 《论语》中所提倡的 “食不言,寝不语 ” 那是需要家长告诉孩子的,采用暴力手段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那只会让孩子认为这件事不可以做的原因不是我懂得,而是我害怕。
所以我提倡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放弃使用暴力手段,除非万不得已,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对孩子生理上产生不适,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真的会伴随他一生。
从打打骂骂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将来成人之后一半以上都是自卑的,而另一小半会产生厌世情愫,那是因为他们不仅习惯了打打骂骂,而且习惯了在打打骂骂环境下的委曲求全,所以他们在陌生人面前会选择沉默不语,因为他们害怕。
二、对孩子的自主行为不要过于约束,适度给孩子自由。
现在有几个家长能够做到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说过于现实真的能给人一记耳光,打的那些家长晕头转向,甚至忘记了培养孩子的初衷。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是幸福的,但幸福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可你在满怀这种期望的同时还给他设下了各种条条框框,你认为他能幸福吗?
孩子天生好奇心强,这个世界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孩子总会问爸爸妈妈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小鸟为什么会飞?而到了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
这些问题在成人看起来或许不值一提,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但是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作为家长要耐心为他们解释,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可以去网上搜索,但请别忽视,因为这样的一种互动不仅能够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与此同时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
或许这个时候也是你教育孩子最为恰当的时候,可你一旦选择冷漠或沉默,孩子以后的表现也会同样如此,而且他的天性一旦被扼杀,那么将来你的孩子可能会与你心中期望的模样相去甚远。
看来要好好培养孩子真的挺不容易,但你无需感叹培养孩子何故之艰辛,既然选择生儿育女,则理当如此。
不管孩子做什么,你都不要成为孩子行为的决定者,你只能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或许是天性使然,又或许是其他方面驱使,但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没有人能够对他们了解的透透彻彻。
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决定孩子的出生以及成长的环境,对于他以后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仅做建议参考。
千万不要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一切问题,当然也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去约束孩子的行为,记住,你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陪伴者,决定权永远在孩子身上。
至于孩子后来为什么会选择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或做出一系列错误的事情,原因不在其它,而是作为引导者的你失职或失察了。
第三、不要忽视孩子内心需求,当然也不要对孩子无限溺爱。
现在很多孩子都被父母留在老家给爷爷奶奶抚养,当然,作为爷爷奶奶,他们肯定会把自己的孙子孙女当做掌中宝一样对待并关怀备至,这本无可厚非,可对其疼爱的程度一旦没能合理把握,难免会让孩子陷入溺爱危机。
其实很多古人留下的智慧在如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 “儿要穷养,女要富养”一点也没有过时。
孩子的合理要求我们尽量满足他,并从小教育孩子切莫有攀比之心,遇到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对孩子讲明道理以打消其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溺爱是导致孩子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一直提倡家风对孩子的影响,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让他懂得勤俭节约,但有些道理需要孩子亲身去体验,而不是一味的加以训诫。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基本的原则以及教育的程度还是需要把握,比如给予孩子适当的爱以及合理的自由。
总而言之,把自己变成孩子的一面镜子,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并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一名优秀的陪伴者角色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