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二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
孔子说:“君子追求本质上的和谐,而个体表现却各不相同。小人则不然,他们追求形式上的相同,但对本质上的东西却完全不与考虑。”
这则和前面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一样的,都是说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君子和小人怎么来的呢?
儒家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嫡出和庶出。大老婆生的孩子称之为嫡出,第一个儿子叫嫡长子。家里的田产、爵位、财富、官位等的第一继承人,然后才轮到其他嫡出兄弟。除大老婆外,其他夫人都叫妾,她们生的孩子称为庶出。官位和爵位与庶出的孩子是没有关系的,财富田产多的还有他们一份,如果不多或者是父亲早死,则有可能被赶出家门。在一个数代人的大家族里,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庶出庶出再庶出的家庭,其家人会被长期边缘化,以至于性格和心理上会被或多或少打上烙印,他们往往心胸狭窄,性格多变,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团体。随着社会的变迁,自孔夫子以后,把这个团体称为小人。其实他们性格上的缺陷是长期不被待见被边缘化而产生的。相反那些嫡出的孩子们衣食无忧,生下来就有官做,接受好的教育。当然遐想的时间就多,不事劳作,自然看上去就要飘逸顺眼得多了。修身好的就跨入君子之列。要是弄个败家子呢就只有自认倒霉了,家族大的还可以换一个,子嗣少的就只有听天由命了。历史上改朝换代,或者一些家族的没落大多是因为这个原因。
给你大概讲了小人和君子的由来,太多了,无法展开细说。有个映像就可以了,你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君子和小人原来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哈哈!
2020.10.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