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小组的静迎今天出的题目是《持续行动》,她说因为正在读这本同名的书籍,觉得这本书对持续写作很有用,给我们做了推荐。
这个题目对我触动很大,因为这一阵儿我正被如何持续的问题困扰着。学习读书写作一年多,感觉越来越不会写,脑袋被掏空的感觉。
写作日更四百多天,自己写作水平提升有限,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失去了持续行动下去的内驱力。我心头起了想躺平的念头,有点恐慌。
正好静迎妹妹的同题目书籍《持续行动》,引我去一窥究竟,想要从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持续写作困难的方法。
我今天读了前言和第一章,感觉好像在说我。我从作者的例举个案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作者说,想要持续写作或持续做一件事情,先要解决自我清醒认知的问题,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评估,才能有的放矢,做出能每天坚持做到的规划或小目标。
否则,评估错误,就会给自己挖坑,最后把自己埋进去,出不来,丧失信心,失去持续行动的能力,彻底放弃要坚持做到事情。
例如:写作日更这件事,她认为需要保持日更。坚持日更活动的目的,就是先培养起我们的写作习惯。
因为打不好养成习惯的基础,后面的搭建高楼就无从谈起,容易因为力量不足或思想承受力差,勉强施工,搭建出危楼或烂尾楼。
其实从来没有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即使受到再多“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不写作会被时代淘汰”的刺激,也不宜乱下决心搞跨越式发展。你即便被别人写作一年赚几千万元的故事刺激得斗志昂扬,也不要违反进步需要时间的基本规律。哪怕是做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基础也不一样,有的人只要打个地基就能从平地开始盖楼,而有的人必须先把泥塘里的水抽干,把坑填平才能开始打地基。
自我清醒认知,真的非常重要。过高的估计自我能力,无异于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过早地透支内心的力量和做事情的热情,最后适得其反,半途而废,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我去年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犯了这个严重的错误,急于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一下子给自己报了三个课程。
自己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地以为没问题,我都能学好。这三个课程两两相重叠,结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根本应付不来这些学习内容。
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老师讲课,有时还是两个不同课程的老师同时讲课,我一边放着手机听这个课,另一边用平板小音量地播放另一个课,第二天还来不及好好消化新课程,就要忙着应付两种课程的作业,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课程的后半段,我只能有侧重点地选择放弃一个课,稍微应付作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最喜欢的课程上,这样做的后果,等于报了三个课,只认真学习了两个课,浪费了一个课程,还把自己累得半死。这就是没有清醒自我认知,盲目自信的结果。
正如老师讲的,没有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没有打好基础,自己的能力跟不上野心和欲望,只能白白浪费钱财和时间,投入的大,收获的少。
写作我上也是如此,我因为前半生经历得多,感受多,又加上从小喜欢读书写日记,上学时发表几篇诗歌散文,自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所以参加日更活动,一开始每天都保持在1000多字以上,上来兴致,三五千字也经常有。但是写了一年后,我发现大脑不够用了,写作能力还不如一开始的时候,高效有思想。
现在我经常为了应付日更而碎碎念,喋喋不休,越发没有故事性和逻辑章法了。
自己又开始迷茫,就想着读书找解决办法。可是读书又缺乏思考力,提炼不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思想,现在只想躺平,写作开始有了懈怠。
无计可施的时刻我又开始报课。还好,通过报课学习,认识了一群优秀小伙伴,互相讨论,督促,这才有了点感觉,找回点信心。
日更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治愈了心灵世界的多种问题,逐步治愈更年期的身心不适,找回自我,对每天的生活能合理安排,把控自己的时间管理节奏。
我不想放弃,要继续下去,完成持续行动。不能着急,慢慢养成写作习惯,锻炼思考力,夯实写作基础,这种慢也就是快。
正如书中所说,我打地基之前,先得抽干净泥塘里的水,填平心底里的深坑,才能开始打地基。我相信通过一年多的坚持,我已经把坑填平了,后面就要开始打地基了。
别人用一年可以盖起高楼,那我就用三年时间抽水、填坑、打地基,再用三年码砖盖一座自己的平房。前五至十年内做好这一件事即可。
既然自己能力有限,就先做好基础上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路就在脚下,只需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我从《持续行动》的第一章里,找到了自己写作难以为继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后面通过继续阅读,找到解决办法,写作路上少走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