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述而篇第二章学习笔记

述而篇第二章学习笔记

作者: 卓玛秦 | 来源:发表于2022-01-18 20:36 被阅读0次

    原文: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章表明了孔子为学的态度,通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分别阐明求道、学道、传道的方法。

    求道方法:

    “默而识之”。学到圣贤的学问默默的记在心里。修学要懂得专精、制心一处,内心清静,老师的教诲才能够记得住、不会忘。

    学习圣贤教育切忌好名好利,学了一点就想炫耀,自己根本没有内化于心,就不叫默而识之。

    如:颜回是“不违如愚”,正是“默而识之”的最好注解。

    “学而不厌”。学无止境。真正能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两者都做到这才真叫学儒,不是搞儒学。默而识之,是要求能力行,力行学文,学文力行,相辅相成。

    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我们或者听不懂,或者听懂了却产生不了效学的心:“哎呀,我不行啊!这都是圣人的境界,我只是个凡夫啊!”事情还没做,就想好了退路──“我就是个凡夫,我就是做不到。”

    “诲人不倦”。在教导大众的过程中不疲不厌。

    如:孔老夫子就是教学一生,诲人不倦,学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

    引:孟子就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二、辨析“何有于我哉?”的解释:

    1.我独有之。这是东汉经学家郑康成对《论语的批注》中说“人无有是行于我,我独有之也”。

    2.哪条我有?这是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条,哪一条自己有?这样讲,体现了圣人的谦虚,大家比较容易接受

    3.此外无我。清儒宦懋庸在《论语稽》中说:“故夫子言,我生平不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于我哉。似为得之。”

    4.浑然忘我。李炳南老先生解释说“全心在道而忘其我,故曰何有于我哉”。圣人的心全在道上,“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究竟圆满的境地,起心动念都是利他,没有一点私心。孔子志于道,通过学习、实践、传授仁爱之道,希望能利益天下苍生,除了这个志向,其他什么念头都没有,达到“须臾不可离也”,真正入了仁的境界,仁是仁者爱人,爱人如己,人我一体,浑然忘我。

    三、大学之道

    1、从“默”、“不厌”、“不倦”可见孔子效法天地的圣人气象。

    引:a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王阳明在《传习录》说:“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圣人如何达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

    曾参在《大学》中,给我们展示了儒学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希望明明德则要保持默而识之的状态,做到亲民自然会诲人不倦,希望止于至善就要做到学而不厌。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意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儒家还制订了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修学次第。

    通过这一章我学习到:

    学习圣贤教育切忌好名好利,要把经典内化于心。

    向圣贤学习,力行学文,学文力行。

    用《中庸》上的这段话鼓励自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他一次做到了,我可以做十次,十次做不到,一百次,一百次做不到,一千次,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到为止。“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感谢政曜老师对义理深入的解读。感谢素素老师美妙音声的领读。感谢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圣贤经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述而篇第二章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cd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