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秦帝国的倾覆之前,还有两个人的结局需要补充。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白起。这两个人在秦国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吕不韦。
随着秦庄襄王的驾崩和嬴政的即位,吕不韦获得的超级利润更加丰厚,他除了继续领有洛阳之地十万户的封邑外,还受封“相邦”,号称“仲父”。因为此时的嬴政只有十三岁,所以吕不韦专断了朝政。
这个时候,也正是战国四公子大行其道的时候。大权在握的吕不韦觉得以秦国的强大,不能输给六国,所以也大力招揽门客,并组织人力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并公布出来,征求可以改动的人,若有人可以改动一字,即授予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在秦国可谓呼风唤雨,耀人眼目。连年少寡居的太后也和他旧情复炽。但是嬴政一天天的长大了。为了避人耳目,尤其为了不让嬴政怀疑。吕不韦给太后进献了一个假太监——嫪毐(读lào ǎi)。
不久,太后怀孕了。这种宫闱丑事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所以太后以养病为名搬出了咸阳。离开宫廷的太后接连和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并给了嫪毐大量的赏赐,良田美宅、高官厚禄。嫪毐甚至学人家养起了上千门客,隐隐有了要和吕不韦抗衡的趋势。
成了人生赢家的嫪大人逐渐忘了自己“伪太监”的身份,忘了自己拥有的一切的来源并不能摆在阳光之下。一次在与大臣饮酒作乐时竟然说出了自己是嬴政的“假父”的话。很快,这句话就借政敌之口传到了嬴政耳中。怒不可遏的嬴政派人调查,结果属实。
情急之下的嫪毐竟然盗取玉玺矫诏发兵攻打嬴政,当然很快就被剿灭。嬴政将嫪毐车裂,并诛灭其三族,还将他和自己母亲的两个私生子活活摔死。并将母亲幽禁在雍地。很久之后才接回宫中,而母子二人的疏远关系至死也没有缓解。嫪毐的那些门客,罪重的就陪着嫪毐一起去了,罪轻的全都被发配到了蜀地,据说有四千家。
受此事件的连累,嬴政也有了除掉吕不韦的心思,只是念其功大,暂不忍下手。就免除了他的丞相职务,并让他回自己的封地居住。
吕不韦在洛阳居住的一年多里,诸国使臣争相前去看望,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秦王搬到了洛阳。嬴政逐渐起了疑心,担心吕不韦会造反。于是他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对我大秦有何功劳,竟然封于洛阳十万户?你与我有何亲情,竟然号称“仲父”,你和家人都去蜀地居住吧!
看到嬴政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吕不韦绝望了。为了避免身首异处的凄惨结局,他选择自杀,用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通鉴》里不是说,嬴政实际是吕不韦的儿子吗?为什么就不能父子相认,共享天伦之乐呢?
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王位继承权的问题。
从周朝开始,王位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王位必须由正妻生的长子来继承。当然特殊情况可以例外,但是原则不能变那就是父业子承。在这项原则的要求下,血统就成了王室特别重视的问题。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赵武灵王因为想让两个儿子都称王而导致的自己饿死沙丘宫的惨剧。也可以再想一想孟尝君因为送已经怀孕的女子进宫导致的灭族的惨剧,就知道,在那种特定事的时代背景之下,即使吕不韦想要相认,嬴政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因为,一旦相认,就意味着嬴政将立即失去王位甚至生命。
所以,即使知道那是自己的亲爹,这个毒手也是必须下的,否则死的将不仅是一个人!记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过很多人都曾感叹“愿生生世世无生帝王家”!其实就是因为,为了手中的权力,为了家国百姓,作为帝王有太多东西必须牺牲,而如果你觉得自己拥有生杀予夺大权而不愿牺牲,选择任性,那你必将死得更惨!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吧!
西人谚云“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牺牲也越大,只是这一点,不到那个位置上人们往往不能深切体会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