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乐文品红楼1红楼总概述(一)

乐文品红楼1红楼总概述(一)

作者: eec0b57914c7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7:12 被阅读6次

                                乐文品红楼 

                          1、红楼总概论(一)

        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读红楼的心得。《红楼梦》这部巨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千古奇书,究竟它的魅力在哪里,它隐藏着多少秘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我这部品红楼专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红楼总概述,讲的主要是我对《红楼梦》这部书的宏观总结;二、前八十回各章节的细品。由于本人书读的少,水平有限我的品红楼只希望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即可,主要目的是为与志同道合的红楼爱好者切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用这一首五言诗,把我们带入了斑斓多彩的红楼世界。

    红楼里的林妹妹才高八斗,技压群芳,堪称女魁,最好就是五言诗。由于无言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这也体现了黛玉的不俗和洒脱,这也是曹先生的人生态度!他对黛玉这个人物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感情,自然要把最好的诗词都赋予她,所以书里自己最想说的话,也要用一首五言诗倾诉。

    随着这首五言绝句,曹先生缓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红楼画卷,这活脱脱的康乾盛世的浮世绘,竟是那么生动,那么精巧,那么详尽,仿佛是红楼版的《清明上河图》!

    以前见到毛泽东说过,不读五遍红楼你就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我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部书究竟有何玄妙,非要让人读五遍才能品出味?

    初读红楼,十分干涩乏味,让人不知其所言何事。小时候我也读过此书,囫囵吞枣就算勉强看完,但只觉得云里雾里,好歹有87电视版《红楼梦》,好多人也是借这部电视精品,多少了解了红楼文化。

    87版《红楼梦》应该说挺忠诚于原著,演员的表演也相当精彩,至今的各种翻版都难以望其项背,但它只是一部戏,书里要表达的许多东西,很难在银屏上完全展现出来。曹公所云“谁解其中味”,让我们浮想联翩,每个人品读出的滋味各不相同,我只想把我品读红楼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我学生时代读过红楼,由于枯燥难懂,只能算看了那些字,故事都不能明白。直到年近不惑,专心苦读,才慢慢入了门。这就像大观园,一进门就是那座“曲径通幽处”,只有沿着小径穿过这座假山,大观园的好风景才会豁然开朗!

    红楼需要多读多思考,这就像交朋友,由陌生到熟悉,人家才能向你袒露心扉。多读红楼,才能把它读熟,熟了自然就会与其交心,与曹先生隔空对话,倾听他的心声。。。。。。

    我常常有种与曹雪芹先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之感,就像当年孔子与孟子的隔空神交。。。。。。

    曹先生说他这部红楼是“满纸荒唐言”,在我看来,整部书却都是真诚、是肺腑之言。这里的每个细节,曹先生都精心雕琢,他的讲究堪比瑞士钟表匠!举个例子,书中四十七回,柳湘莲痛扁了硬要与他搞断背的薛蟠之后,“便牵马认蹬去了”,认蹬就是用脚尖踏进马镫,翻身上马,寥寥几言,柳湘莲上马的动作跃然纸上!就是连这样的细节都这么讲究,所以这部书的众多人物场景才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应该说,原著的画面比电视里还要精彩百倍!

    正是曹雪芹先生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近三百年前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画面。红楼梦最大的贡献,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段真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这一部“满纸荒唐言”其实并不荒唐,它是真实的历史画卷!

    在尊重现实生活、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这部书更尊重人性,尊重人的真情实感,所以读到这部流传至今近三百年的书,很多情境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般,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人性已随文化一脉相承,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红楼包罗万象,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部古典哲学书来读,《周易》作为流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曹雪芹先生,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红楼这部书中。本书从头到尾就是在用四大家族兴衰的历史,阐述了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人力所不可阻挡的周期必然率!

    曹雪芹在书里多处引用易经,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易经的爻辞。例如十七到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春省亲,贾政见元春时含泪说的“惟朝乾夕惕”,就来自周易的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再有十三回秦可卿过世之前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又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盛筵必散’”,就是易经的思想。

    最明显的,就是三十一回里史湘云主仆二人论阴阳,史湘云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等等。

    阴阳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此到万物身上就是一个事物必有两面性。引申到人也一样,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贾宝玉这样心地善良的人,害死了多少女孩?金钏、晴雯等等都因贾宝玉丢了性命!而人人憎恨的贾雨村也有可爱之处,他对甄士隐的丫鬟娇杏却是一往情深!

    窃以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万物运行有自己的规律,盛极必衰,非人力可以扭转,而我们人都要顺应这个规律,居安思危,多行善举,早谋后路,才能求得好的归宿。如若不然,只知道一味骄奢淫逸,终究会落得“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倾尽一辈子的心血浇灌而成的伟大著作,得之不易,所以曹雪芹在第一回第一段由衷感叹:“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曹先生落魄至此般田地,住茅草房,残破的窗户刺骨寒风直往里钻,瓦灶只简易的土坯灶,就连床都是最简单的绳床,如此度日艰难,也阻挡不住他挥毫泼墨的情怀。红楼梦也是曹先生历尽人生磨难唱的一首生命之歌,所以说这“满纸荒唐言”,我读出的是曹先生的真诚,这里全他的肺腑之言!

    完书之后,曹先生又在他的茅草屋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提曰《金陵十二钗》”,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其它书名有叫《石头记》或《情僧录》或《风月宝鉴》。曹先生为他这部不朽名著耗尽所有心血,定稿之后没多久,曹先生便驾鹤西归。

    生于康乾盛世的曹先生并未享受这盛世的恩泽,而是因政治斗争成为了牺牲品,潦倒一生,这其中滋味正是他诗里说的“一把辛酸泪”!

    曹先生耗尽全部心血,受了那么大的罪,他唯一的愿望是这部书流芳千古,他最期待的不是把这部书带进坟墓做陪葬,而是希望它“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历尽千般苦,我想曹雪芹先生更希望他的书为世人喜爱,源远流长,且我个人认为,曹先生更希望自己为世人所铭记,这样他才能瞑目。

    如此说来,前言里曹先生对这书的来历以及自己名字的交待我也确信是真诚的,他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只言片语大略带过,这符合中国古典文人的做派,这让我坚信本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先生。

    近年来或有流传红楼梦为他人所著,后四十回或后二十八回重出江湖等等,我皆不以为然。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极地道的京味小说,老北京的方言土语,不是地道的北京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味儿。北京话据考证虽成于明朝后期,但直到清朝中期才成为官话,尤其与满语的结合后,儿话音才偏重,此时也才开始被用在小说戏曲里,《红楼梦》可谓是京味小说的里程碑!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土语,例如吃饭,里边常用“偏了”。我们现在爱说的“有范”,也是出自红楼,是土得掉渣的刘姥姥的口头语。“特”,这里也常有“忒”。“爷儿们”、“哥儿”、“姐儿”,这些词书里比比皆是。

    至于贾母,更把贾珍称为“珍阿哥”,这更是清代北京城里对贵族子弟的称呼。这样的词语证明,本书作者肯定是一位北京人,而且还是谙熟上流社会的市井之人。书里对江南风物饮食描写细致,很是谙熟,所以作者还应该有江南的生活经历。如此看来,也只有曹雪芹先生能对的上号。

    今有传说《红楼梦》作者为江南才子吴梅村,我嗤之以鼻。一个江南士大夫,读书人,能写出这样一部地道市井北京味的小说,简直贻笑大方,且不说他会不会北京话,明朝官话为下江话,即使他后来投降满清,老头子瞬间就能学会北京土话啦?且市井土话,先前之读书人甚为鄙视,孔夫子教导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会轻易走进民间,与市井小民打成一片,还学那掉身份的土话?那岂不是有失了身份?然而就是这么滑稽的论断,居然还有专家佐证!

    我的观点是,只要不是北京人或者住在北京多年,这样的专家就无法领会红楼的精妙!如今红楼专家井喷,但只要他没有“北京”的身份,哪怕他说的再玄乎,我也认为他绝对无法读懂曹公的“其中味”!

    然而,红楼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容我再慢慢细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乐文品红楼1红楼总概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n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