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也是三天可见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好友列表里人数的增加,我发票圈的次数越来越少,需要屏蔽的人也越来越多,能说得上话的还是那么几个。
其他人于我而言,依旧触不可及。
俗话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可我从不觉得成年人的痛苦都应该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因为互相理解并支撑着走过的人生更有温度。
所以我们才会需要朋友。因为友谊可以跨越阶级,跨越文化,让一切看似触不可及的人变得触手可及。
这也是影片《触不可及》的宗旨。
《触不可及》讲述的是一位残疾的法国富翁和贫民窟黑人混混的友情。
菲利普是个富翁,因恶劣天气跳伞而颈椎受损,导致头部以下的身体部位失去感知,只能整日坐在轮椅上。
德瑞斯是一名黑人小混混,因抢劫入狱,被囚禁半年后刑满释放,失望透顶的养母将他赶出家门。成为流浪汉的德瑞斯为了领取失业金,必须获得三家雇主的辞退盖章,为此他去应聘了菲利普的看护一职。
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德瑞斯时,菲利普却录用了德瑞斯。理由是:他没有同情心。
面试时,德瑞斯一进门就言语调戏漂亮助理,甚至开起菲利普的玩笑。
试用期间,德瑞斯经常把响起的手机直接递给菲利普,因为他忘了菲利普是个残疾人。
德瑞斯的直言不讳让菲利普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希望。他所展现的正是菲利普作为一个残疾人最想要的平等,因为那是真正的尊重。所以就算他会开大尺度的玩笑,笨手笨脚,菲利普也从不生气。
与德瑞斯相比,那些衣冠楚楚、拥有专业经历的其他看护就显得十分冷漠无情。他们只会说:“你不应该做这样的事”,“你是个病人”,“我都是为了你好”……
看护们做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强调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他们把菲利普当成病人之前并不曾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导致彼此始终对立而无法融合。
许多人从进校园社团的第一天起就被师兄师姐们教育说:要懂得尊敬师兄师姐。每每听到“尊敬”一词,我就会想起长辈,想起上下级关系。我原本期待的新朋友变成了我需要尊敬、不能逾越礼节的对象。但是既然身份被格外地强调了,那理所应当地,彼此之间敬而远之就是必然的结果。
延伸到职场上也一样,上司、下属、同事们都十分强调各自的身份,所以我们会说职场上没有朋友。
因为真正的朋友之间应当是尊重,而非尊敬。尊重并不基于各自的身份,而是由于生而为人,彼此平等。
德瑞斯就是这样做的。他不因身份而畏手畏脚,对每一个人都敢开玩笑,报以同样的真诚和正直。而这些正是菲利普真正需要的,所以德瑞斯能赢得菲利普的信赖,成就一段跨越一切的友谊。
《触不可及》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菲利普和德瑞斯的友谊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些真正的友谊所具备的特征。
比如,听取对方的需求。
德瑞斯知道菲利普爱上了长期通讯的笔友,但纠结于因自身残疾而自卑的内心,所以他会安排菲利普与笔友的通话和约会,让菲利普勇敢地走出每一步。
当菲利普得知德瑞斯需要回家管教自己的弟弟妹妹时,他又马上放手让德瑞斯回去,即使这样会让自己重新回到抑郁的从前。
有些父母会标榜自己是孩子的朋友,可他们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却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言行不一令人质疑这“朋友”的真实性。
真正的朋友会听取对方的需求。正是因为我们站在同一平等位置上,所以我会听取你的需求,而不是将我所认为的“好”强加在你身上。
还有,完全的信任。
每当德瑞斯知道菲利普想逃避时,他总是一句话不问就跟着他出去散心,即使之后是体验令自己害怕的极限项目。
当德瑞斯看到菲利普失去他之后生活又重新陷入混乱,他决心安排一次菲利普与笔友成功的约会,于是带着菲利普开了一天一夜的车到达笔友的所在地。菲利普即使什么也不知道,也会安心地跟着他走,因为他们之间有十足的信任。
真正的信任是不带条件的。不是因为掌握了所有的情况才选择相信,而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信任,即使不了解任何情况也会选择相信。
这样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多难,友谊就有多珍贵。
菲利普和德瑞斯这两大主角看似一个天一个地,明明触不可及,却命运般地交织在一起。
一位是社会边缘人物,有案底,脾气粗暴;一位是残疾人,身处华丽的上层社会,却无法感受到作为正常人的尊严。这两个人看起来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夸张吗?
的确夸张。一个贫民窟出生,一个超级富翁,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很难有交集。
那可信吗?
当然可信。《触不可及》是根据法国富翁菲利普的自传改编而来,残疾的富翁与贫民窟小混混的友谊真实存在。两大主角的原型菲利普和阿戴尔至今保持着联系。
更何况,比起身体上的残疾,心灵上的残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非常普遍。
正如菲利普所说,他真正的残疾不在身上,而在心里。像菲利普一样,生活水平有保障,心灵却孤独痛苦的人不在少数。
王源一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就能引起一阵网络的热议,足可见人们对于这样的孤独感有着多强的敏感和共鸣。
我们少年时积极地寻求理解,总是试图将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跟对方倾诉;长大了却学会欲言又止,“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成年人经历了越多的事情,就越能发现自己的孤独与不被理解,于是便把悲伤和痛苦埋在心底。
人的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追求理解的渴望同样相生相伴。这样的渴望不因阶级,不因文化而有所不同。
当这样的“我们”遇见像德瑞斯一样真诚幽默的人,心灵上的契合很快就能拉近那看似“触不可及”的距离。从这个程度上看,德瑞斯和菲利普的友谊实则是普通人友谊的缩影。
因为人们内心对于真诚和理解的渴望是共通的,所以心灵的契合可以跨越阶级,跨越文化,跨越彼此的种种不同。
2011年,《触不可及》在法国一上映就立即火爆全国,成为当年法国票房冠军,在全球收获4.26亿美元的票房,此后又获得法国凯撒奖和欧洲电影奖等多项提名。德瑞斯的扮演者奥马·希还凭借此片拿下凯撒奖的最佳男主角。
至今仍拥有豆瓣9.2的高分,治愈中国79.6万观众的心。
看惯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我却被这对好朋友的友谊治愈了。
感动之余,我们是不是也该回头看看自己身边的朋友们?
朋友圈里没有朋友,于是我们将它设置为三天可见。我们屏蔽了这个大大的人脉圈,也总忽视那个需要自己注意的真正朋友圈,忽视那些原本触手可及的心灵,让他们变得触不可及。
其实那么大的朋友圈里,真心朋友又有几个?
前阵子,我偶然梦到以前的同学,醒来觉得恍如隔世。突然发现以往特别聊得来的人不知何时就失去了联系,明明曾经是多么难得的朋友,我却任由他们在我前进的路上走远了。
社会快速发展,生活中的追名逐利让我们一味地追求人脉,扩充朋友圈。于是本该珍惜的朋友被慢慢淡忘。等到彼此之间离得越来越远了,才惊觉自己身边早已没了许多温暖的陪伴。
也许我们不能像菲利普和德瑞斯一样随心所欲地四处散心,但我们却可以拥有失意时三两好友的把酒言欢。
同事天天见,朋友却总是难得见上一面。不追逐人脉,你最重视的朋友是哪几个?不论是彩虹屁还是互损,主动才有故事。
比起朋友圈那些触不可及的人们,那位好久不见的朋友其实只要你一声呼唤就能来到身边。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