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峰插云”,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天目山的一支余脉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南北山之巅即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宋时南高峰、北高峰峰顶各有一座塔。每逢云雾低横之日,从西湖西望,群峰隐晦,塔尖分明,因而得“两峰插云”景名。诗人形容“晚来新雨未雨之,四山云雾锁二尖”。清代,峰顶古塔都被毁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南巡杭州,御题景名,改'两峰”为“双峰”,并在西湖洪春桥旁建御碑亭。
正值盛夏,蝉鸣鸟唱,为一览江湖景观,顶着骄阳,力登盛景南高峰。途中路遇三洞,各有特色,为登峰之程平添几番乐趣。
从满觉陇路上山,首先经过的是石屋洞。石屋洞,位于烟霞岭,是天然形成的洞穴。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顶如屋,所以得名。洞后有一穴,上宽下窄,状如浮螺,曰“沧海浮螺”。洞内壁上有罗汉、天王及飞天浮雕等石刻。虽然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各个罗汉神态各异。有低头沉思状的,有仰头期盼状的。有一尊面露微笑的还带了三个小罗汉,背上背一个,怀里抱一个,身旁扶一个,一派温馨祥和之相。据说石屋洞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不小的破坏,属烟霞三洞中最为遗憾的一处景点。幸好洞旁有幽香的桂花点缀,每年八月桂花飘香,这里成为杭州一处绝佳的赏桂喝茶之地。石屋洞顶还有一个亭子叫“擒云亭”,正在修缮。不过听着名字就能想象出站在亭内所能看到的盛景。

出洞后沿着山上的石阶而上,闷热的天气已经使人汗流浃背,突然有一戳红色映入眼帘,是“彼岸花”,学名石蒜。这个季节正是石蒜花盛开的季节。虽然只有几朵,在郁郁葱葱的绿树衬托下,那一抹红却让人眼前一亮,也平添了几分继续攀登的信念。

走着走着,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映入眼帘,亭上有一匾额“水乐洞”。左右亭柱上是一副对联,左联是“激涧流泉走玉沙”,右联是“悬崖滴水鸣金声”,还未进洞就可以想象水乐洞的独特魅力了。拾级而上,终于到了水乐洞口。这洞不高,洞长却有约60米。洞口是一座石桥,立在桥上,桥下有清泉流出,汩汩的水声清脆悦耳。抬头看两旁的石壁上有“天然琴声”、“听无弦琴”、“人间福地”、“听泉”等石刻,分别是民国等时期来此地游览的文人雅士所留。往里走,光线越来越暗,也越来越让人感觉清凉。在洞内到处可听见水声,但见不到水,直至回到洞口才见清泉如注,这也是水乐洞的一大奇趣。在洞口的石桌石凳上休息小坐,听流水潺潺,真是纳凉的绝佳之地。水乐洞的洞底原有梁山伯、祝英台石像两座。另有一石,用杖一击,声如古琴,很是奇妙。
出洞时,遇见一雅士,自带了茶叶和茶壶,准备用泉水煮了泡茶,邀请我们一起喝茶,享受这山间清凉雅趣。奈何为了登南高峰顶,只好作别,继续前行。走过几百米石阶,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取一根略粗的树枝作登山杖,在家人的鼓励下继续攀登烟霞岭。一路上受蚊蝇相扰,几想放弃,却在每八九十米就遇见的野生石蒜花吸引下,还是亦步亦趋地往上走了。途中路过几处茂密的龙井茶园,想着茶农们在这么高的地方都要开土种茶,不辞辛劳,这登山的那么一点小累怎可把我们打倒!

越往上越陡,迎着石阶路转了好几道弯,终于抵达了南高峰顶。据考证西湖南、北高峰上,五代吴越时都有高塔,双峰高塔入云。南高峰古塔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时杭州是吴越国都城。塔为七级,可登临。北宋、南宋时塔木结构部分曾作维修,元末毁坏,但明朝的时候还存五级,到清初砖石的内塔犹存三级。民国初塔基还有6米左右。自南高峰塔中四望,西湖、钱江和群山景色一览无余,十分奇妙。可现在,塔已无存。只看到峰上有一个亭子,名曰“骋望亭”,而且也正在修建中,无法登亭瞭望,有些遗憾。站在亭下眺望远处,山的一边是银带般奔流向海的钱塘江,一边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一览江湖的感觉还是令人激动的。此时,感觉流再多的汗也是值得的。

顺着石阶原路而下,在另一条支路上遇见了烟霞洞。烟霞洞和石屋洞、水乐洞并称“烟霞三洞”。而又以烟霞洞为首。烟霞洞的洞口做得像个城门,并有栅栏保护。洞的内壁有石窟造像,为五代至宋时的作品,造型生动,自然流畅,特别是洞口的观音与大势至菩萨最为精美,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洞内有一块石碑上刻"烟霞此地多"五个大字。它是杭州西湖最古老的洞壑之一。烟霞洞是一个天然溶蚀而成的石灰岩溶洞,洞壁上还可以看到锯齿状的石笋钟乳。洞内的造像是利用洞窟内的岩石自然形状顺势雕凿,很有点自然天成的意味。洞内现存的五代吴越国时的石雕十六罗汉,形象生动,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十六罗汉造像之一。另外还有北宋至清代的摩崖题记和碑碣多处,可惜保存完整的已经不多。洞外有人烧香祈福,阳光下烟雾缭绕,真是应了“烟霞”二字。
离开烟霞洞,沿石阶下烟霞岭,南高峰之行就此接近尾声。在这个炎炎夏日,包揽名山盛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