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老师的教学大纲包含了四门主课:《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这个顺序是朱老师定下来的,他说: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可见在朱老师的框架里,《大学》乃大纲之大纲。
《大学》这篇文章总共2300来字(含标点),非常短小,却回答了3个大问题:
1,教学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发展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学习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先说教学目标。
呃,忘了介绍了,《大学》这篇文章是曾子写的。曾子姒姓(大禹后代)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46岁,16岁师从孔子。曾子和他爹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这孩子比较老实,孔子评价他说“参也鲁”。有一次曾参和他爹曾点一起在瓜田里锄草,不小心把瓜苗锄断了,他爹是个暴脾气的人,一棍子把儿子砸晕过去了。曾参醒过来后,怕他爹担心,故意起来蹦蹦跳跳,说“爹,我没事”。
孔子听闻此事,立马把曾参叫过来大骂一顿,并传授秘诀说,以后你爹再打你,偷瞄一下,要是手里拿根小树枝,你就受着;要是拿根棍子,赶紧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老师是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学生们各自学了他的一部分。孟子就说过: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那么曾子得了老师哪一部分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得了“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如果您想具体了解什么是“忠恕之道”,请参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之道”在理论上不复杂,要在实践。曾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他写的《大学》更象是一本实践指南。
曾子重视实践到什么程度?《礼记·檀弓上》有一段记载;
曾子弥留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守候在身旁,一个不长眼的小书童大概是想舒缓一下气氛,说:“你看老师躺的席子多漂亮啊,上等货呢”。大弟子乐正子春赶紧说,“闭嘴,瞎说什么呢!”
可是曾子已经听到了,说,“这是季孙大夫送我的那张席子吧,来,赶紧帮我换了。”(季孙是鲁国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一位,他送给曾子的那张席子按礼制只有大夫级别才能用)。弟子们不肯,说“老师您病得这么重,不能移动。等您好些了,我们一定换。”曾子很坚持,席子换掉后,曾子还没躺好,就过世了。
依礼而活,依礼而死,极端自律,这就是曾子。
曾子说,大学之道的教学目标有3条: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让内在的“明德”显化出来。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宋朝的柴陵郁禅师悟道时作了一首偈子: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明德“就是那颗明珠,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沾满了灰尘。明明德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美国作家玛丽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在她的一首诗《发现真爱》A Return to Love 中写道: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我们最深的恐惧,并非是我们力不能及。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不可估量的能力量。
It is our light,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是我们内心的光明,而非黑暗,使我们惊恐不已。
我们内心的光明,就是“明德”,我们常常被它吓着了,而非被它鼓舞,这就是普通人的命运。做“大人”就是要拒绝平庸,释放我们内在的巨大潜力,这不就是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吗!
“亲民”就是与人连接,与社会连接,与更大的系统连接。人不会在一个孤岛中成长,必须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亲民”的对立面是“宅”,“宅”会越活越抽抽,“明珠”上堆积了厚厚的恐惧。
朱熹老师和王阳明老师关于教学大纲的重大分歧之一,就在“亲民”两个字上。
朱老师说,“亲”应当作“新”,理由是文章后续论证中多次提到了“新”字,而且有一句话直接就是“作新民”,所以文章开头的纲领部分“在亲民”应当是抄错了,曾子的本意是“新民”。
“新民”就是教化民众,革除旧习,让民众焕然一新,这是“明明德”的起用。
王老师反驳说,你说抄错了,你有什么证据啊。再说,“亲民”也说得通啊,而且更有深意,你只是没悟到那一层罢了。两个人就这么杠上了。
哪个对呢?都对。因为《大学》是一本修行指南,要在实践。理论本来就是盲人摸象,视角不同而已,都有可取之处。而实践是整合的,有那闲工夫去议论前人是非,不如踏实起行。再说两位老师的辩论事实上丰富了我们的理解,当然这种丰富只有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才有意义。
“止于至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打怪升级,永无止境,这不正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概念Growth Mindset吗。
上一篇:《什么是国学2》
下一篇:《什么是国学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