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看到某公众号推送了一个英语课程,如果坚持完成了闯关课程而且分数达到80分就可以退回学费,看到特别心动,想着学英语和拿回学费两不误,顿时就像打鸡血了一样。
买了课程之后开始学习,从一开始的动力满满,到后来发现有些关卡由于发音问题就是闯不了关,渐渐产生了挫败感。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着学费还没拿回来呢,然后继续坚持。3个月后,发现一个句子重复读还是达不到要求,英语水平还是原地踏步,一种完全被挫败感吞噬的感觉。最后,还是放弃了。
别人说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为什么坚持了几个月最后都能放弃?因为没有成就感。
2017年,我同时做了另一件事,就是画画。以前只是凭着那点小热情,间歇性踌躇满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有一次打开简书,看到一篇彩铅画课程的推送,心动了。于是,第一次报了画画课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画画技巧:什么是叠色、什么是平涂、怎么构图等等。看着手底下一幅幅有模有样的小画铺陈开来,特别有成就感。
那一段时间,特别有动力,白天晚上一有空就画,各自收集喜欢的彩铅图,各种临摹。每次画完晒到朋友圈,收获好多赞,这种被肯定的感觉进一步激发了画画的热情。每次看到自己画的那些画,拿着厚厚地一叠,特别有成就感。
于是,画画,成了我生活里一件重要的小事。
是什么让我把画画坚持了下去?是成就感。
其实,要持续地做好一件事情,最为关键的不是计划,而是你有没有在其中收获成就感。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知识付费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意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每年年初很多人踌躇满志地立下flag:一年要读xxx本书。最后呢?用行动给自己啪啪打脸,没看多久,flag就被埋进了地底下。
那么,怎么让阅读成为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不需要意志力就能坚持的事情呢?你要建立起在阅读中的成就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快速阅读术》,作者是日本作家印南敦史,他是一名专业的书评人,从最开始阅读一页书要花5分钟时间,到现在每天可以阅读2本,还可以写一篇书评,一年阅读700本的惊人数量。在这本书中他分享了很多他经过实践后的读书方法和经验。
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他说的一句:这种已读书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看到这句话,好像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内心充盈又自豪的成就感,就好像我拿着自己那厚厚地一叠画一样。
那要如何建立在阅读中的成就感呢?你需要:给阅读加持“坚持力”;将阅读收获储存在身外;到达一个油桶,还可以看到下一个油桶。
一、给阅读加持“坚持力”
人天生爱偷懒的,而坚持、自律都是反人性的。那一开始要怎么去对抗这个小怪兽,让自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把阅读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呢?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谚语:一步跨过院子难如登天,一步跨一英寸,易如反掌。如果,你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一天看2个小时书,适应不了,做不到,产生倦怠感,反而挫伤了阅读的积极性。最后,阅读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作者提到,在日本,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晨读10分钟“的活动。10分钟对于阅读来说,时间太短了,但却是你养成阅读习惯很有效的方法。
养成坚持的习惯应循序渐进,一点点来。先坚持每天阅读10分钟,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增加10分钟,看着自己每天都坚持阅读,会产生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原来坚持也没那么难,我还可以继续做的更好。就像我现在参加一个打卡群一样,看着自己坚持的天数不断累加,特别爽!如此,就会进入一个正向循环。
但还会有人说:我拿起一本书看到那厚厚的两百页,就觉得看不下去。
那是因为你进去了一个错误的阅读认知区:需要一字不漏看遍所有文字,否则就不是阅读。如此阅读就变成了一个任务,所以觉得读书成了一件“麻烦”“痛苦”的事情。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对此,作者提出了一种阅读方法—流水式阅读: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法国当代作家尼埃尔·佩纳克的也提出过“读者权力十条”。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可以跳读、可以不读完、可以随意选读。把自己从“必须从头读到尾”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去享受阅读。
当你改变了错误阅读认知,卸下思想负担,开始享受读书的过程。那么,坚持持续阅读就变得不难了。
二、将阅读收获储存在身外
最近一直在坚持写读书笔记。每次打开手账本,看着自己记录的本子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这个本子就像一座知识宝库,而且是自己亲手创建的,这个感觉特别棒。所以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是看过就好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规律,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研究发现,你看过的内容,一天之后就忘记了74%。所以,我们读书不光要看,还要记,让阅读的内容不仅流入脑海,同时还要在头脑之外做好记录。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那么,读书的时候到底如何来做记录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一行采集: 在摘录的时候不要老想着我什么都要记下来,我一定会记得非常好,这样反倒为记笔记增添了难度,不利于持续。所以,只需要摘取你觉得特别精彩,印象深刻的片段即可。在摘录的时候,在开头标明页码,后面事摘录的内容,如此不断积累。此外,作者还建议对于比较长的段落尽量精练摘录,控制在几行之内。
一行精华:在以“一行采集”的方式摘抄下来的阅读集录中,找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那一行,并做出标记。这一行的摘录,就是“一行精华”。读书时,如果能保持探索“最有价值的一行”的意识,一边阅读一边探索那一行,那么阅读的过程就像一场探险,引人入胜,还非常有利于消减对阅读的负面情绪。
一行评论:除了做摘录,并标注出一行精华,还要及时记录下对这一行精华的感想。为什么对这一行产生了共鸣?简单记录即可。
我们刚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会记得那一刻觉得精彩的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遗忘当初为何心动。这样摘抄就失去了意义。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有必要把产生共鸣的原因也记录下来。
随着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的笔记本不断累积,看着自己积累的成果,这份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你的阅读动力。
我以前阅读就是这样,读完就过了,不会去做摘抄,所以很快就忘记了书中的内容,一段时间以后只记得这是本好书或者只记得好像读过,甚至压根不记得读过,书中内容“燕过无痕”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现在通过做摘录,不仅知道读过了什么书,而且把每本书最心动的部分都记录了下来,随时可以回顾。此外还是个巨大的宝库,我可以从里面找素材,还可以找灵感,这份收获感无以言表。
三、到达一个油桶,还可以看到下一个油桶
作者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中提到一个他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那片沙漠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曾经有1300人试图横穿它,却中途死在沙漠里。因为流沙经常淹没前人的足迹,导致旅行者在夜里迷失方向,而后继的探索者无一生还。
后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没有任何指示标识的问题,法国人每隔5千米安放一个黑色的汽油桶,这个距离正好是人们横穿沙漠时视线所及的最远距离。这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见两个汽油桶,一个是刚刚经过的,另一个是5千米之外的下一个油桶。
每次走过一个油桶就感觉离目标近了一步,这种不断征服的小小成就感不断累积会产生大大的能量。而每到一个油桶又可以看到下一个油桶,这样,就有了行动的方向,最终穿过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对于阅读也是一样,通过制定阅读计划,可以激发持续阅读的动力。
作者也在书中提到要制订一周阅读计划。要保持阅读的持续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好明天要读的书。提前制订好下一周要阅读的书,预先把书名写好在笔记本上,只等者填入摘抄和评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读完一本书之后,不用再去思考下一本要读什么。而是想着,又有一本好书在后面等着我去探索,想想都觉得兴奋。而且有了下一个预约后,人就会有意识的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把正在读的这本书读完,克服拖延。
随着已读书目的不断累积,你也能体会到那份欣喜的成就感。
作者能从一页纸看几分钟的状态到现在一年700本的惊人数量,人即凡人,他可以,你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就感,就好像给自己上了发条。
持续的成就感,会让你进入一个积极的正循环中。一个人一旦被“坚持力”加持,个人的能力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做好一件事情,计划只是一个起点,但要推动整件事情持续发展,则需要一种内驱力,而成就感就是最大的内驱力。当你在阅读中尝到了这份甜头,坚持阅读不再是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哪怕你忙的焦头烂额,依然愿意挤出时间来阅读。
怎么来获得这份阅读的成就感?你可以在你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你自己建立的“知识宝库”里,在你看着已读书目不断累积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份成就感,给持续阅读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