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卫灵公篇》道不同不相为谋:目标一致就可以成为伙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ed4d7f41b5be29b9.png)
子曰:“有教无类。”
原句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教,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解读:这一节很短,只有四个字,但是,这四字却是做教育的最重要的四个字。
现在我们都看到,教育都是先挑人的。入学的时候挑一遍,还要把家长找来面试。你说你挑来的孩子都很强,还有家长也很厉害,那将来教出来的这孩子大概率也是不会错的,因为家庭教育环境好啊,又能配合。
但这是教育的根本吗?教育的根本是“有教无类”。
我不是靠人的高低贵贱等级来归类的,我是通过教育来解决问题的,重视的是教育而不是分类。
如果我们能做到“有教”的话,这个分类就会模糊,就会淡化。
过去为什么贵族好像就永远是贵族,而贫民永远就只能是贫民?问题的根源是贫民缺乏教育。当贫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时,可能一代一代下去都是贫民。
但是有了“教”,这个“类”的分别就没有那么清晰了。贫民就有了机会通过教育,通过智力的开发,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最后走上不同的层次。
教育,应该是不分高低贵贱的。
但是,现在的学校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学校追求的是市场效应,追求的是功利性,追求排名、口碑、升学率之类的。
这样的教育就偏离了它的本质,教育被当成了商品,孩子则变成了产品。学校追求的是我们的产品输出去比不比得过人家。
当前知识付费已流行一段时间了,好像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就是让更多的人有更低的门槛开始学习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利用互联网,多学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要把自己提前给“分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c64f18faf9e416a0.png)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句译文:孔子说:“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解读:目标一致就可以成为伙伴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义、原则、立场、信仰。
这句话反过来是说,选择共事的伙伴,只要有共同的志向和目标就行了。
每个人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矛盾、有争执。这个时候只需要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人合理的意见可以听取,不合理的意见可以一起讨论,也没必要因为某件事情反目。
坚守心中的原则和立场,容纳他人的不同之处,才更容易成事。
这一节跟前面我们讲过的卫灵公问阵是前后呼应的,就是如果两个人的政治主张根本就不一样,两个人所尊崇的“道”都不同,原则不同,则不相为谋。我们不能够在一起谋划、共事。
因为如果根本上的东西不一样,表面上可能是看不出来的。比如两个人的合作是因为利益结合在一起,去共同创业,你会发现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掩盖大量的区别和错误,没有到“道”的深度时,看起来很热闹的开干了,等到出现情况时就会容易出现裂纹。
一种是走入了绝境,生意做不下去了,就开始相互指责找毛病,这时候就能显示出每个人尊崇的“道”是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是赚了钱的时候,怎么分配?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亩三分地保住眼前利益。这些都是在合作前应该确定下来的价值观层面的事情,如果在事先没有考虑清楚就开始合作了,就会有很多未知数。
孔子讲过,如何知道一个人是道同还是不同,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虽然孔子这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句拒绝人家说的话,但是我们也不要动不动就把这句话祭出来,因为这句话一旦祭出来,你就没得谈了,也就到此就结束了。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对待他人能够稍微宽厚一点,叫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假如你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对别人不要要求那么高,那么这句话也就不会轻易的浮现出来了。
因为有时候根本不是“道”的问题,有时候其实是各人行为方式习惯的不同,出身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所以在表现上就会有所差异。但是如果你轻易的就把它上升到“道”的问题,你就会发现你跟谁都没法长期合作下去。
这也是一个合作上的难题。所以,我们既不能够跟“道”不同的人真的在一起合作,也不要动不动就把别人叫做“道不同”的人。
那这个合适的点在哪呢?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道”是核心,是“利”和“义”的选择,在“利”和“义”之间,这个人怎么选择,他做事的目的到底是仅仅为了赚钱,还是在心怀一个理想,希望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这就是道同和道不同的重要分界线。
所以,我们既不要轻易的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祭出来,也不要忘了这句话。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目标一致就可以成为伙伴。与君共修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ff0d94cf125541d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