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其中《致澄弟·读书不必一一求熟》和《谕纪泽·四字读书之法》两篇,都谈到如何读书。尽管一封是写给弟弟的,一封是写给儿子的,但都是在谈读书方法。
01读书不必一一求熟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必拘泥于“在精不在多”的说法,而是可以加快速度,“不必一一求熟”。
这是自古以来所有读书人一直在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精读和泛读的问题。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果今天看半页,明天看几页,再过几日又因为一些事而耽搁间断,几年也看不完一本书。
“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就像煮饭一样,一旦不加热饭就会变冷,用小火烧饭就会煮不熟,必须用大柴大火去烧才能很容易煮熟饭。
“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吾乡子弟未读完经书者甚多,此后当力戒之。诸外甥如未读完经书,当速补之。”所以读书必须加快速度去读,而不必一一求熟。没有读完的经书,必须尽快补上,以后也要尽可能去避免。
02要精读还是泛读?
关于读书是该精读还是泛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一。
古人似乎更重视精读,认为能够自己研读一本书好过泛泛浏览许多本书。
宋代诗人苏轼就喜欢把一本书读许多次,还曾经抄写过《汉书》和《史记》。
他认为世上的书太多了,就像大海一般浩瀚,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把它们都读完,所以只要选取一部分仔细研读就可以了。
曾国藩似乎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在信中嘱咐弟弟在指导纪泽读《汉书》时,不要为了精读而放慢进度,否则每天只能读一两页,这样下去也许很多年都读不完。
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对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话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解读,总是害怕不能透彻地理解书中的意思。
这种方法固然有利于治学,但是许多缺少毅力的人可能因为卡在一两句话上,而始终未能读完整部书。
曾国藩这种“不必一一求熟”的观点是很实用的,这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思想不谋而合。
精度和泛读应该视情况而定,不可以偏废一方。最好的读书方法是先整体快速泛读一遍,对于不感兴趣的,只需要知道大概即可,对于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进行精读,细细加以品味。而当有需要时,可以从头到尾再精读一遍,这样读书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03读书应掌握四法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这里的看书和读书,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古人所说的看书,指的是默读。而读书,则指的是大声朗读。
曾国藩认为,对于不同的书应该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史书和子书就适合“看”,因为速度比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览更多的书。
而对于经典作品,尤其是有韵律的诗词歌赋,则适合“读”。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记忆,练习背诵,还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上学时学习古文,每次大声朗读,每读一遍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信中,曾国藩为了让儿子更好地理解“看”与“读”之间的区别,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第一个例子,他把“看”比作外出做生意赚钱,而“读”则是谨守家财;第二个例子,他把“看”比作攻城拔寨,而“读”则是坚守阵地。每三个例子,他用子夏的话来说明,认为“看”就好比子夏所说的每天获得新知识,而“读”则是每天温习已经学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看”与“读”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写”就是写字。曾国藩在信中说:“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曾国藩因为自己写字很慢,所以希望儿子能够写得又快又好,这样才能在任何场合应对自如。
“作”就是写作诗文。曾国藩在信中说:“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曾国藩对写作诗文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就是年轻时不要害怕丢人,必须要有抱负,哪怕狂妄一些也没关系;第二就是作文的能力必须在二三十岁之前训练,之后就很难有长进了。
这两点其实可以归为一点,年轻时是写作诗文的最佳时期,一定要努力进取,不断练习,不能荒废写作的最佳时间。
04读书四法应赋予更多新的内涵
曾国藩提出的“看、读、写、作”四法,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更可以把这四法理解成学习四法。
看书是一种很好的输入方式,只有多看书,才能积累许多知识,涉猎许多领域,接触到新的知识。
读书是品味书籍的更一种境界,对于一些经典书籍,特别是一些有韵律感的诗词歌赋,更应该大声地读出来,这样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谛。
书写是一种技能。写一手好字是人的看家本领,尽管现在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我们已经很少写字了,甚至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但如果掌握了好的书法,则会终身受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从小就去学书法的真正原因。
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写作是输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最好方式。我们一定要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不怕丢人,敢于表达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一定要不断努力进取,不断练习提高,不能荒废大好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