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龙且战死,天下震动。
当西楚霸王听到爱将战死的消息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项羽自二十几岁随父亲叔父起兵以来,即使叔父的战死也不曾令他有如此的震惊。龙且,自小便与项羽情同手足,随项羽一起跟着叔父项梁起兵反秦,一起出生入死,经历大大小小百余场恶战。一直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也是项羽的第一爱将,为楚军五大将之首。项羽从未想过龙且会战败,如同他自己也不曾真正战败过一样。
而如今龙且战死,项羽在从巨大的震惊中缓过神来之后,又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项羽本身对生命看得不是很重,在那样的乱世,越是顾惜性命,性命就越是轻贱。当年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兵的时候,项羽也不曾皱过眉头。项羽也不是赵国人,并不想为长平之战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卒报仇。他之所以坑杀那么多秦军,只是因为降兵太多,不便管理,并且秦军也有不满,意图谋反之心。所以项羽没做犹豫就将二十万的士兵在一夜间就坑杀了。在战争年代,人命本身就是如此地轻贱。
但是当龙且战死时,项羽如此真实地感觉到了死亡的可怕。项梁战死,范增病死,项羽都没有太大的挂怀。但是龙且的战死却让项羽难以接受。这样勇猛的人,这样一个和他一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力之人,竟然战死了!
项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战死,虽然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但他对自己有极度的自信。这天下没有一个是他西楚霸王的对手。虽然刘邦东出汉中,欲取天下。但项羽相信,不出几年,刘邦就会被他重新打回汉中。他并不想杀刘邦,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把他打回汉中,继续乖乖地做汉中王。
但是现在龙且战死了,这不得不让项羽重新开始审视这场楚汉之间的战争。这一战之后,天下的天平已经向刘邦倾斜了。其实这天下的天平一直在慢慢地向刘邦倾斜,只是项羽太自信了,以至于根本没有察觉到。而龙且的战死让他突然发现了这个事实。可是已经太晚了,细算下来,项羽已经无法和刘邦抗衡了。这天下,刘邦已经占了三分之二,他项羽三者只剩其一。
这样一算,项羽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他从龙且战死的悲伤中缓过神来,开始感觉到了惊恐。他一直以为这天下就是他的,所以在灭了秦国之后并没有称帝,而是各地封王。他自己只作为西楚之王,成为众王中的一个王。因为他一直相信,这天下一直都在他的手中,没有一个王敢对抗他。即使刘邦谋反,只要项羽愿意,仍然可以轻松击败他。
但是现在不行了,他已经无法和刘邦对抗了。刘邦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已经羽翼丰满,压过了他的风头。项羽不得不思考如何用计谋对抗刘邦。计谋一直是项羽不屑于使用的,因为以前他都觉得那是雕虫小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实力。但是现在他必须思考一个实力之外的方法。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韩信。
千里之外,中军帐内。
韩信半躺在将军椅上,微闭着双眼。外人看来像是在休息,但此时韩信的脑子却思绪万千。灭赵,败龙且。刚刚经历的这场战争让韩信终于成为这个时代最声名显赫的将领。当年他乞食于下乡南昌亭亭长,后又受淮阴漂母接济,七尺男儿也曾受过胯下之辱。而这一仗让他真正挺直了腰杆,让整个天下都无法小瞧这个曾经寄人篱下的韩信。
当年他初投项羽,却只做了一个管理军中杂务的郎中,给项羽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后来背楚归汉,开始也只不过是个管理粮饷的闲职。韩信这个人是耐不得寂寞的,后来也欲离开刘邦。若不是萧何月下追赶,恐怕他现在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如今的灭赵亡齐,韩信向天下人证明了当年那些人都错看了他韩信!
韩信此时也并未得意忘形。时刻保持自信和谨慎是一个名将的基本素质,韩信深知这一点。龙且如果不是因为小看了韩信,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虽然龙且不是韩信亲手所杀,但是若不是先败于韩信,龙且可不是灌婴能够杀得了的。
韩信冷静地分析着天下的形势。如今龙且被杀,项羽折了膀臂,实力大损,很难与刘邦抗衡了。其实韩信早就看得出来,项羽不是刘邦的对手。虽然刘邦也有很多缺点,但不会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项羽虽有大将之才,却无帝王之智。项羽作为将军可成一代名将,却在这乱世中被历史的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中国之主,也算是造化弄人了。
若是正面对抗项羽,韩信是没有任何取胜的信心的。但是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刘邦这边,韩信相信,不出两年,西楚霸王这个名字将会成为历史。而那时,才是他韩信真正功成名就之时。
当这个志得意满,时来运转的韩信,见到项羽派来劝韩信背汉归楚的使者武涉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武涉极具雄辩之才,力陈项羽灭暴秦的功劳,痛斥刘邦的背信弃义,可是仍然无法说动韩信。因为韩信当年在项羽手下受了极多的委屈,多次向项羽献奇策而不得重用。而投了刘邦之后,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萧何的功劳,但不得不承认,是刘邦给了韩信机会,拜上将军,授予数万兵马供驱使 。若不是昔日刘邦的知遇之恩,就不会今天韩信的如此战功。背叛刘邦,韩信刚开始投靠刘邦的时候,或许有这个想法,但今天是不可能了。
虽然武涉的任务失败了,但还是在韩信心里留下了一丝痕迹,这个痕迹就如同深埋在韩信心里的一个种子,当遇到甘露时,这个种子变会发芽。因此,当齐人蒯通来游说韩信时,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
蒯通首先是以一个算命先生的身份来求见韩信的。在那个时代,像算命先生这种能人异士是极受重视的。他这种身份明显就比武涉占据了先天优势,紧接着他就开始指点天下形势,将武涉那个描绘的并不很清晰的蓝图向韩信完全的揭露出来。
秦王暴政,天下皆苦。所以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天下应者云集。只可惜连年征战,仍未得一个太平天下。现在的形势看来,能得天下的人不外乎两人:项羽和刘邦。项羽兵起吴中,后南征北战,席卷天下,短短两年就颠覆了秦朝的统治。只可惜无治国之才,没有建立一个坚强的统一政权,反倒整个中国依然是四分五裂,连年混战。并且项羽如今已是强弩之末,被阻在成皋以西,三年没有任何战果。而刘邦虽有一帮智囊团,几十万大军,可惜无将帅之才,被项羽打压地一直抬不起头,据山河之险而无尺寸之功,如今也是黔驴技穷了。现在项羽和刘邦究竟谁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完全取决于韩信。韩信投刘邦则刘邦胜,投项羽则项羽胜。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历史的方向盘交在了韩信手中。
这就是当时蒯通给韩信分析的天下形势。如果只有这两条路的话,韩信无疑会选择刘邦,毕竟刘邦对韩信存在着知遇之恩。但是蒯通却为韩信指出了第三条路:自立为王!既然刘邦和项羽都无法取得绝对的优势,那韩信完全可以两不相帮,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成为鼎足之势,让中国进入一个三国时代。以韩信天才般的军事才能,完全有机会与刘邦、项羽角逐天下!
这个提议对韩信来说,不亚于晴空惊雷。如果说武涉的建议只是投入湖里的一个小石子,那么蒯通的建议就像一座大山,让韩信再也无法保持心湖的平静。是的,韩信确实有些心动了。虽然封建功封侯一直是韩信的梦想,现在他的梦想基本已经实现了。但现在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放在他面前:他有机会成为皇帝!对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男人来说,这样的诱惑太大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春秋诸侯混战,有战国七雄乱斗,有楚汉二国争雄,也有强秦一家独大。可是从未出现过三国鼎立的现象。在三国相争时代,蕴含着无数的机会。并且韩信也清楚地知道刘邦和项羽的弱点,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韩信完全有机会问鼎中原,成为和商汤、周武王一样彪炳千秋的人物!这与韩信原来的理想,封侯拜相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并且韩信也清楚,刘邦并不是易与之辈。刘邦素来骄慢无礼,若不是真才实学是入不了刘邦的法眼的。并且刘邦心胸狭窄,自己“齐王”这个称号,刘邦也是给得不情不愿。在这乱世,韩信自然极得刘邦宠信。但是在平定天下之后,恐怕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吧?
但是韩信却无法痛快地下决心背叛刘邦。首先韩信有些不忍,若不是刘邦,韩信至今恐怕也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永无出头之日,这样的知遇之恩让韩信不得不由于;并且自己现在立下这不世之功,在平定天下后自保有余,刘邦应该不会太绝情。
韩信还有一层担心,自立为王这种事,不成功的话,他面对的将是身败名裂的下场。“成王败寇”这种道理韩信可是一直都知道的。那时候,韩信可能要背上一个背信弃义的千古骂名。
韩信就这样犹豫再三,数日不能决。蒯通再三进言,韩信终不忍背叛刘邦。蒯通见时机已失,喟叹而去。三国鼎立的机会也随着蒯通的离去而消失了。
一年后,韩信与刘邦诸将大败项羽于垓下,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归于刘邦。
公元前196年,萧何与吕后合谋诛杀韩信,夷其三族。
公元后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其后8年,孙权称帝。跨越整个四百年大汉王朝,中国的三国时代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