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翻译的基本知识

读书笔记|翻译的基本知识

作者: 欣兴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15:15 被阅读0次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几个选择题。下面三个句子的翻译,分别给出了A,B两个选项,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那个。

    1.He is a man of family.
    A. 他是一个有家室的人
    B. 他是世家子弟
    2.His success is out of the question.
    A. 他成功是无问题的
    B. 他绝不可能成功。
    3.He was a soldier of fortune.
    A. 他是一个幸运的军人。
    B. 他是一个冒险的军人。

    是不是觉得两个选项似乎都可以?不懂如何选择呢?

    ……

    现在,你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吧了?请先记下你的选择,答案在文末。


    以上这三个题目,都是我从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基本知识》选取出来的

    钱老在该书中提到: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称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slate)。

    作者简介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

    钱歌川先生以两类著作闻名于世

    一类是散文,量多质优。其数量上超过了林语堂和梁实秋,仅次于周作人。另一类是英语教学资料,都是基于他数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凝炼而成。

    作为海派散文名家,钱歌川先生具有高超的字句锤炼功夫和卓然的语言感悟能力。

    他的著作包括《翻译的基本知识》《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英文疑难详解续篇》《论翻译》等,影响深远。

    本书简介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就在华语世广为流传。

    全书共十八章,前半部分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通过此书不仅能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更能增进翻译的能力。


    我的收获

    这是我今年看完的第二本书,也是去年看到一半却未看完的诸多书中的一本。相较于武志红老师的《中国式的情与爱》,这本书是有关翻译的专业性书籍,读来并不易,读完后也需不时地翻阅并多多揣摩,方能真正地吸取书中精华。

    钱老的造诣非常之高。书中列举了诸多翻译实例,大多是国外的名篇佳作或国内的散文古文,这些读起来就不易的书,翻译起来其难度可见一般。可是,钱老却能举一反三,不仅指出其他名人翻译时所犯的错,给予纠正,并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实在令人佩服之至。

    现将本书的一些观点结合我的个人感受归纳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翻译的困难问题

    不同语言之间,彼此不能理解,要理解就得凭仗翻译。然后,翻译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都会译错(书中列举了数位文学大师译作中失误的地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书查看)。

    文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使得译文要完全符合原文显得尤为困难,也难怪钱老会在书中数次提到从事翻译的人,非精通语文的人莫办

    莎士比亚说,名称有什么关系呢?那个我们称之为玫瑰花的,叫做任何其他的名字,也是一样的芬芳

    也就是说,自然界里本已存在的事物,不管它叫什么名字,被如何称呼,其本身的实质不会变。但是,如果是人为物呢?

    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的"笔"和"墨",英文译做"brush"和"Chinese ink"。brush一字和中国的"笔"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差很远;西方的ink是液体,而中国的"墨"是固体,在实质上不大相同,绝不可能使人发生联想。

    当然,人为物被误译的情况也不多,最容易出纰漏的,是抽象名词和行动词乃至修饰语之类。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凡是违反人情天理的,多半都是译错的。

    二、翻译的原则

    严复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他随即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只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再怎么好,也是无用的。

    朱光潜也说,还是“信”为首要,归根到底,只有信字最难。原文的意思都译错了,译得再通顺,再文雅又有何用呢?就如明明要去南方,却往北方走的那位商人一样,不管他的装备多么的充足,他也是无法抵达目的地的。

    所谓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原文的意思,用适当的中文表达出来,只要含义不错,也就算是信了。

    林语堂也反对“字译”,他说"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我们翻译的单位,至少应该是句,而不是字。若逐字来进行翻译,必是要闹笑话的。比如下面就两个例句。

    1.一次性用品:
    one time sex thing
    2.带好孩子,小心落水:
    take the child, fall into water carefully.

    但凡懂点英语的同学都看得出来,翻译的句子与原文意思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这是真实存在的,就有学生这样"逐字"翻译。

    三、翻译者对于原文应有透彻的了解

    先列举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

    《世说新语》上有一则故事,说杨修跟随曹操走过曹娥碑下,看见碑面上题有八个字,杨修一见就懂,曹操却前进了三十里路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对杨修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有人不了解这个"觉"字,以为作"领悟"解,所以译成"As my talent is less than you, I comprehend it after we have gone thirty miles.其实原文的意思是"我的才干不如你,相差有三十里。"这个"觉"字应作"差"字解,钱老曾把它译成"I am far behind you in talent. There is, I find, a difference of thirty miles between us**."

    由此可见,如果对原文意思理解的不够透彻,即使是译错一个字,意思也就相差甚远,正所谓"差之毫厘,实之千里"呢。

    再说我自己。去年11月份的二笔考试,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我在翻译文章时,不过是匆匆忙忙地浏览了一遍原文,就动笔了。这就导致了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是卡壳,最后勉勉强强的把文章翻译完,内容却是有些连我自己都看不懂。

    如果当时我能多花点时间在理解原文上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的!

    四、翻译时应处处小心

    英译中时,长句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问题,但只要抓住句子主干,并进行适当整合,长句也就不是难句了。因此,这里不做赘述。今天,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一些短句。

    比如下面这几个句子。

    1.This is some war!
    这是一场大战

    2.I should know this tune.
    此曲确曾听过。

    3.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世上没有一条不转弯的路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人疾医生喜)

    4.I am quite at fault.
    我十分迷惑

    以上这几个句子,如果让你来翻译,你有把握翻译无误吗?我是没办法的:简单的句子往往会掉以轻心,难些的句子又实在不懂如何入手,水平实在次。

    为此,在今后的翻译当中,一定要养成勤翻工具书的习惯,遇到不确定的用法时尤其如此。

    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钱老扎实的文学修养和翻译功底着实令人佩服。书中英译中举例皆选自莎士比亚、欧·亨利、海明威等名家佳作,中译英部分则多出于《论语》、《左传》、李白、苏轼,让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翻译水平还能提高文学修养。

    然而,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钱老的成就,也绝非一朝一夕练就的。我们在仰望他人之时,不应该只看到他现在的成就,更应该看到他当初为此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任何一技的养成,不仅靠积累的功夫,关键还在于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

    致敬钱老,同时告诫自己,成长的路一直都是荆棘满布的。有些荆棘是外在的,克服它们尚且容易;而那些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荆棘才是真正危险的,它能轻而易举地将我们之前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要战胜他们,唯有自律,共勉!


    注:开篇处的答案皆为B选项,你都选对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翻译的基本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wo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