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岁月金典
「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③

「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③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11:41 被阅读0次

八、

原文:略

译文:

古代的贤明君主喜欢良善而忘了自身的权势。古代的贤明士人何尝不是如此?喜欢行道而忘了别人的权势,因此王公贵族不对他恭敬行礼,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会面的次数尚且不是很多,何况要把他当臣下呢?

提:

拥有不同多重身份的人们,放下社会、人际等(贤王(社会身份):不卖弄权势,欺压贤士;贤士(社会身份);不畏惧权势,欺侮贤王(若贤王以权势相胁,有时就算是贤士,也会妥协))所给予其区别于第一身份的身份,从而站在人类所持有的第一身份的立场上“好善”,从而使得贤王与贤士在某种意义上,以最佳的状态达到完美契合度,携手治理国家,为百姓创造出一副太平盛世之象。其实,在这当中,贤王与贤士也都是人类,而百姓也是人类,所以,贤王与贤士所创造的盛世符合全天下人类生存的标准。

点:

在每个人拥有来自社会、国家、世界所赋予的身份之前,其所拥有的仅仅只是好善的人性——第一属性。而,对于君王的管理、百姓的生存、贤士的治国来说,要使得三者都能各自安好,则就需要每个人(包括君主)对人类第一身份有着较好的理解与贯彻。

九、

原文:略。

译文:

略(过长,请自行阅读,此节是为八~十三节的中心节)

提:

士人、贤者在世道不同的时候,的确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处于属于自己永恒不变的立场或是定位,这样的立场或是定位都奠定在同一个基础上——遵循天道,贯彻人道:困窘时,不失义而退守人道;得意时,不背道而遵循天道。得志时,以天行道,施恩于百姓;不得志时,成为人类的榜样,修养自身,引领百姓在世风日下时也能洁身自好。

点:

人有困窘之时,也有得意之日。困窘时,不碰触做人的底线;得意时,不侵蚀做人的高压线,以此才能得以拥有生存在人世间的资格。

十、

原文:略。

译文:

等待周文王那样的贤王出来才奋发的,是普通的百姓。至于那些杰出的人才,即使没有周文王,也能奋发。

提:

在世道清明之后,才走上社会成就自己的是普通人;不管是何种世道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人是杰出的人才。

点:

没有太平盛世与晦暗乱世之分的如今(迷世:迷世在过往的章节中都已然详细的说明过,可以自行翻阅查看),每个人都是普通凡人,能不能成就自己,全凭天命旨意。不过,要注意到的一点是:你,是有能力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的人(或是说必须把握好)。

十一、

原文:略。

译文:

拿春秋时晋国韩、魏两大家臣的财富来增强他,如果他不因此而自满,那么这种人就大大超出常人。

提:

与第九节中“达不离道”相称。

与第十节中“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相称。

点:略。

十二、

原文:略。

译文:

本着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但不会怨恨;本着让百姓生存的原则去杀人,被杀的人虽死,但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生杀予夺,合乎仁道——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也即,只要是为百姓的生存(以生道杀民)与生活(以佚道使民)出发与着想的,百姓都不会对其抱有怨恨之情。

点:

不管是何时,对于百姓而言,有两种东西最为重要——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生活的前提;生活是生存的升华,前者奠定生命的长度;后者奠定生命的宽度,本就没有什么取舍或主次之分。因为,此两者所管辖的维度空间不同,都无法割舍,都是在自身维度中最主要的东西——两者只能共存而无法相互倾轧。

换言之,生命的长度无法决定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宽度无法主宰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生命。

十三、

原文:略。

译文:

(较长,请自行阅读)。

提:

霸者主攘夷,王者主修政。前者无外患;后者世道明。然而,百姓在其中生活所感知到的太平盛况,着实无从真正理解(盛世到底是怎样的,或是怎样形成的),只知驩虞如也,皞皞如也。倘若犯了什么或得了什么,皆是一派茫然之景,根本无从知晓其中的道理与法则:浑噩之间失去了性命;懵懂之间获得了奖赏,永远都无法把自己活明白了。

此时,百姓之为善云里雾里,若处于霸主/圣王之时还则罢了,若处于昏君/庸主之时,百姓也只是随(世)风倾倒的小草而已。

简言之,明君/庸主对于百姓的善/恶来说,仅仅只是世风的引导而已,人类(百姓)们在不同的世道下,应该怎么做,普通人心中是没有理数的。

不过,若是圣人所经过的地方,圣人所告知人们的是,不管世道清明/昏暗(清明时,真正的人类很多(活明白了的,想要活明白的,能活明白的人多);昏暗时,站在禽兽立场上的生物多,虽是人族,但心性是他族的生物多)。若你以人类身份自居,便要走在仁道上,从而遵循天道【第九节】:世道清明时,达不离道、泽加于民、兼善天下;世道昏暗时,穷不失义、修身见于世、独善其身。

点:

为人(己)处世(世风、世道),先由世道分析,从而把握大局观——进/退,再在进/退中选择符合自己心性细节的待人(他)接物(日常)之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升:

人之所穷,不穷于外物,而是穷于己身心性与世风的不相称——富足的心性与瘠薄的世道(人心不古),当心性富足于世道过多,仁人就会独善其身,不再通过与社会的交流改变或更迭自己的心志,从而洁身自好、待时而动。

然,对于真正的贤士、能人来说,他们会在这样的世道中,表现出自己洁身自好、不变心志的实质给普通凡人看,从而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为之后的盛世奠定些许的人文基础——在贤士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百姓跟随,从而效仿先贤那样生活,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被乱世所吞噬,使得自己成为新时代(盛世)的再生力量(包括建设、繁育、传承、创新、发展等),在拥抱盛世的同时,也能够有效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人世走一遭,不就是看一看盛世之景并付出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吗?

人之所达,不达于得失,而是达于心性与世风的相配——富足的心性与丰饶的世风(盛世年华)。此时,人类最基础的属性(群居的个体:穷时,是为独善其身的个体;达时,是为群居(兼善)的个体)便得以无忧无虑的激活,从而过上正常的生活。

另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是对于拥有富足心性的人来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配。

另2:

穷、达都是社会、世风的选择,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存在。人们所能够做的,一直都只有一件事——自己(【第九节】: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wzwktx.html